古民居的閩南古民居

 
樓主   帖子創(chuàng)建時間:  2020-09-18 09:33 回復:0 關(guān)注量:723

  閩南古民居稱作“古厝”,又稱大厝、紅磚厝。厝字在閩南語中是房屋的意思。閩南的紅磚建筑既承載了中原文化,又包容海洋文化兼具地方民俗文化,以及民間工藝文化,是獨特的南派古建筑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閩南文化的核心支柱。閩南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屬泉州的古民居建筑。閩南重地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東方第一大港”,海外交通和對外貿(mào)易曾經(jīng)盛極一時,多元文化在泉州大地上交融匯合,形成了獨特的閩南文化。富有特色的閩南建筑一向為人們所稱道,那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蚵殼厝;被稱為閩南建筑大觀園的蔡氏古民居;保存完好的紅磚厝,處處體現(xiàn)著閩南建筑的特有風格。閩南地區(qū)的紅磚建筑多以三間張雙落大厝為基本單元,罕見的還有五開間的大厝,規(guī)模大的院落還加護厝于左右。此類建筑大量使用紅磚紅瓦,廣泛應用白色花崗巖做臺基階石,屋頂多為兩端微翹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細部裝飾十分精致,不僅外觀獨特,而且在裝飾與色彩紋樣等方面都與其他區(qū)域的建筑截然不同。它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