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走路”有哪些講究
如果有人問:“你會不會走路?”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好笑。但在古代,“會不會走路”可是一個大問題。現代的散步古人叫“步”,古代的“行”才是今天的“走”;古人如果說“走”,那就是今天的“跑”了。在古人看來,出行要邁“安步”,得走“正道”,應該“少避老”。出于禮儀的考慮,甚至出現男右女左“男女異路”的規定……
“安步”還是“疾趨”?
朱熹在《童蒙須知》中要求:“凡步行趨蹌,須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躑”
在沒有代步工具或代步工具不普及的時代,人們出行只能靠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僅“走”部便收錄了85個字,和“行走”相關的字則多達200個以上,可見古人對走的觀察和分析多么細致。
行走的字義,古今差別比較大。漢代的《釋名·釋姿容》中稱,“徐行,曰步”;“兩腳進,曰行”;“疾行,曰趨”;“疾趨,曰走”。現代的散步,古人叫“步”,而當時的“行”,才是今天的“走”;古人如果說“走”,那就是今天的“跑”了。
何時該“行”何時該“走”?古人是有嚴格講究的。先秦時期,古人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行走禮儀”。成書于秦漢時期、被列入“十三經” 的《爾雅·釋宮》中稱:“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這里的“時”為“歭”的通假字,是踟躇、徘徊的意思。在不同的場合,要有不同的走法。
在古代,孩子一生要學兩次“走路”。一次是一兩歲時自然學會走路,另外一次則是到了入學年齡學走路禮儀。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在其所編撰的《童蒙須知·語言步趨第二》中是這樣訓誡孩子的:“凡步行趨蹌,須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躑。若父母長上有所喚召,卻當疾走而前,不可舒緩。”從中可以看出,走路要從容、規范,通常情況下,不要手舞足蹈,更不宜慌慌忙忙,而要穩穩當當地走,即所謂“安步”。即使在家里,也不要一縱一跳的。只有一種情況可在家跑著走,就是有長輩喊你。
為了方便孩子背誦記憶,后人將朱語詩化為《童蒙須知韻語》:“凡出入進退,行步要安詳。掉臂與跳走,客止殊不臧。惟有長者召,疾步卻無妨。于此過舒遲,不似弟子行。”
對于走時如何發力?古人也有講究:“輕貴重賤”。過去的算命先生便會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來推測其命運好壞。如被收入清《四庫全書》的《太清神鑒》卷四“行部”條稱,“是以貴人之行,如水而流下,身重而腳輕;小人之行,如火炎上,身輕而腳重。”這種說法雖然很荒唐,但從側面說明古人對“如何走路”很重視。
走“正道”還是走“捷徑”?
屈原在《離騷》中提出:“夫唯捷徑以窘步”
與“怎么走路”有不同要求一樣,古人對應該“走什么樣的路”也有相應的講究。
在古代,道路分為“道”、“路”、“途”、“行”、“徑”、“術”、“街”、“衢”等多種規格。其中以“道”、“徑”二種,古人說得最多。
“道”,在先秦時期指可供車行的大路,又稱“正道”,相當于現代高等級公路“省道”、“國道”。秦始皇所筑的“馳道”也是“道”的一種,系當時的高速公路。
“徑”與“道”正好相反,指只能走人、不能行車的小路,故稱“步道”;從小路走可以避開眾人、熟人,又俗稱“間道”,心術不正者才走間道。因為從小路走往往比正道近,由此出現了“捷徑”的概念。
與“徑”相提并論的是“徯”。徯,指不好走的細小狹路,俗稱“邪路”、“邪道”。走到頭后無路可走的“徑”,則稱為“窘徑”,走這種小路往往舉步維艱,即“窘步”。
正道可能路途遠,辛苦,但安全,不會走錯方向,所以古人提倡走“正道”,而不鼓勵甚至禁止走“窘徑”、“捷徑”、“邪路”。《周禮》中便多處提到周王禁止“大路不走走小路,有橋不走翻堤壩”的行為。負責道路交通的“秋官·野廬氏”職責之一,就是“禁野之橫徑逾者”;負責城里宿衛的“秋官·修閭氏”,也有“禁逾者”的責任。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很欣賞“行不由徑”的走正道者。據《論語·雍也》所記,孔子的學生子游在魯國的武城做官時,便以此標準選拔人才。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澹臺滅明不走邪路,不是公事,從不到我的房間來。僅由“行不由徑”,就推斷澹臺滅明是難得的人才。
因為正道是正確的道路,而窘徑、捷徑、邪路卻不一定,很可能是彎路、歧途,所以“正道”和“邪路”又都被賦予了新的概念,延伸出“正與邪”的寓意。《禮記·燕義》中有“上必明正道以道民”,要求君王要指出正確的方向引導民眾。所以,屈原在《離騷》中說:“夫唯捷徑以窘步”,提醒人們走捷徑容易陷入人生的困境。
靠右走還是靠左走?
先秦史籍《禮記·王制》規定:“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
在崇尚“正道”的同時,古人還對走路秩序提出了規范,逐漸形成所謂的“交通規則”。現代人是“靠右走”,古人靠哪邊走?不同朝代有不同風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走法”:
較早的走法是“男右女左”。先秦時期,男人和女人是不能同行的,要分兩邊走。《禮記·王制》中規定:“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意思是,在道路上,男的靠右走,女的靠左走,車輛從路中間通行。
這種走路規則曾對早期民俗產生很深的影響。據《儀禮·士昏禮》記載,秦漢及以前,女兒出嫁時,必須從左邊走出去,站在母親的左邊,即所謂“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
“男右女左”分開走的規定又叫“男女異路”,到漢魏時期還曾出現過強制性推廣的現象。西漢末篡位建立“新朝”的王莽推崇周制,其中有一條就是效法《禮記》中的“男女分開走”。《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要求推行“男女異路之制,犯者象刑。”
到了唐代,一個叫馬周的人提出“靠右走”。這種走法又稱“來左去右”,不分男女。據唐劉餗的《隋唐嘉話》記載,馬周以布衣身份上書當時的皇帝李世民,提出一系列教化民眾、創建新型社會風氣的建議,其中就有行人的走法:“舊諸街晨昏傳叫,以警行者,代之以鼓,城門入由左,出由右。”
馬周建議,要用擊鼓的方式早晚提醒行人進出城門要分開,兩邊走,進城的走左邊,出城的走右邊。實際上,如果就一個人來說,進出都是“靠右走”。由此,還形成了古代中國特有的“左迎右送”禮俗,即迎人站在路的左邊,送人站在路的右邊。
古人最習慣的走法應該是“靠左走”。唐代規定“來左去右”,實際上是一種進出城門的規則,宋代 “靠左走”更為普及。朱熹《童蒙須知·雜細事宜第五》中要求:“凡侍長上出行,必居路之右。”為什么陪同年長者出行要走在老者的右邊?一是左尊右卑,二是有利保護老者,降低交通風險。
人先行還是車馬先行?
唐太宗李世民頒《儀制令》:“凡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
對于古代靠哪一邊行走,并沒有從“法律”上找到依據,而是屬于“禮”的層面。唐代將這種“禮”被調整入“法”的范疇,出現了強制性的“走法”。這種強制性走法,可視為古代的“交通法規”。
《唐律疏議·雜律》“違令”條,“諸違令者,笞五十”下面的疏議特別指出,“令有禁制”,謂《儀制令》“行路,賤避貴,去避來”之類。
這里說的《儀制令》,被國內學術界認為是中國最早的交通法規,由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十一年 (公元637年)頒發。其大致內容是:“凡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
李世民強調頒發此令的意義:“朕聞教化之本,禮讓為先,欲設規程,在循典故。蓋以中興之始,兆庶初安,將使知方,所以漸誘。”這種“禮讓為先”的規則,至今仍是現代交通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五代后唐時期,《儀制令》得到進一步強化。據《五代會要》記載,后唐明宗李嗣源,于長興二年(公元931年)八月出敕令:“道路街巷,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李嗣源這一道“紅頭文件”還下發到“諸道、州、府,各遍下縣、鎮”,要求地方官將此《儀制令》“刻碑于要會、坊門及諸橋柱,曉示行人。”如果有人不按規定走路,不懂禮儀,將被治罪。
在陜西、江蘇、福建、河北、內蒙古等全國多個地方考古中,都曾發現過《儀制令》這樣的碑刻,碑刻多為宋代,這說明《儀制令》也是宋代通行全國的“交通規則”。
值得一提的是,唐律還對車馬與行人的關系作了調整,在行人密集的地方不能“走車馬”。除了帝王要臣公務出行,道路上要“車馬讓人”。《唐律疏義·雜律》規定:“諸于城內街巷及人眾中,無故走車馬者,笞五十。”這一重在“保護行人”的條款,為此后歷朝所繼承和推行。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20-09-22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20-09-22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20-09-22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20-09-22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20-09-22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