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中國一種民居的建筑形式
由于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樣式和風格也不相同。
在中國的民居中,最有特點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臺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墻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并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墻。
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和磚窯是先用石塊或磚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蓋上厚厚的黃土,又堅固又美觀。由于建造窯洞不需要鋼材、水泥,所以造價比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窯洞的建造不斷改進,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了。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筑是中國古代社會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筑實物中。徽派建筑風格最為鮮明的是傳統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風水意愿和地域美飾傾向。徽式宅居結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間。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之美令人嘆為觀止。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頗重:祠有總祠,支祠之分,一般規模均較宏大,由山門,享堂,寢殿等多進集組而成,富麗堂皇。牌坊則以石質為主,有四柱五樓式,四柱沖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種,造型雅致,散綴于各鄉鎮,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徽派建筑作為一個傳統建筑流派,融古雅,簡潔與富麗于一身,仍然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門樓】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門,均配有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墻而下濺到門上。一般農家的門罩較為簡單,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檐腳,頂上覆瓦,并刻一些簡單的裝飾。富家門樓十分講究,多有磚雕或石雕裝潢。
【穿堂式】徽派建筑結構方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在大廳背后,與大廳緊連,是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筑。大部分為木地板。
【大廳式】徽派建筑結構方式。大廳為明廳,三間敞開,有用活動隔扇封閉,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廳設兩廊,面對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設屏門,日常從屏門兩側出入,遇有禮節性活動,則由屏門中門出入。大廳的變化式有時有邊門人口,天井下方設客房,招待來客居住,或者由正門人口設兩廂房。大廳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禮節性活動,如迎接貴賓,辦理婚喪大禮等,平時也作為起居活動場所,是整套住宅的主體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裝飾件。徽州古建的詞堂,廟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襲《宋營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頂脊吻,有正吻,蹲脊獸,垂脊吻,角戧獸,套獸等。造型與官式作法有所區別,屬徽派特色。
【飛來椅】徽派建筑格式。對徽州民宅樓上天井四周設置靠椅的雅稱。
【高墻深宅】徽派建筑結構方式。 徽州有許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墻圍起,謂之封火墻,遠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門外,只開少數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這種居宅往往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后設廳堂,一般住人。廳堂后用中門隔開,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墻,靠墻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后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后的更多進,結構大抵相同。這種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個家族。隨著子孫的繁衍,房子也就一進一進地套建起來,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之說。一般是一個支系住一進。門一閉,各家各戶獨立過日子;門一開,一個大門出入,一個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動地體現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風。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間隔空間,其功能有采光,通風,防塵,保溫,分割室內外空間等作用。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圓形、字形、什錦(花草,動物,器物,圖騰等)。格窗圖案多采用暗喻和諧音的方式表現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與如意圖案組成諧音表示;福壽雙全用壽桃與佛手圖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豐登用谷穗,蜜蜂,燈籠組合;福祿壽用蝙幅、桃表示等。
徽派民居大致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尊重自然山水大環境。古徽州對村落選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風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慮,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布局合理,交通順暢,建筑融匯于山水之間。
2.富于美感的外觀整體性。獨具一格的馬頭墻,采用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面和馬頭高低進退錯落有致,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青山﹑綠水白墻﹑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質樸中透著清秀。
3.較靈活的多進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單元是以天井為中心圍合的院落,按功能﹑規模﹑地形靈活布置富有韻律感。
4.精美的細部裝飾。徽文化中“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藝術令人嘆為觀止,磚雕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筑物融為一體,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一、它以黛瓦、粉壁、馬頭墻為表型特征。二、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 三、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
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墻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墻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采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墻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為兩層以上的樓房,中間圍合一個很小的天井,廳堂設在天井的北側。廳堂與天井之間不設墻壁與門窗,屬于開闊的空間。在廳堂的北側,也就是后部是木質的太師壁,太師壁的兩側為不裝門扇的門。太師壁的前面放置長幾、八仙桌等家具。廳堂東西兩側,分別放置幾組靠背椅與茶幾,人們常常將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為裝飾。
皖南古民居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筑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向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村落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見。建筑學家們都稱贊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藝術的寶庫”。
客家土樓
土樓是廣東、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為了防范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臥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里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筑大師的稱贊。
蒙古包
[編輯本段]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于拆裝,便于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后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裝,有利于放牧時搬遷流動。
傣家竹樓
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墻平房,每一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臥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篷,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干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于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臺,轉進即為一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臥室并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余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于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后面亦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梁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種住宅的建筑,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后,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鉤,先于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里宣慰衙門,建筑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余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傈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筑為墻壁。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于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
土家族吊角樓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族土家族,全國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游人。其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游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后,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于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土家民居
古文獻稱土家民居為"干欄",少數民俗文獻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中國土家族習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為木房,其結構習俗以正屋、偏屋、木樓、朝門四部分組成。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轉角樓。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門。豪門大戶,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墻,四面封磚,俗叫封火桶子,個別戶還修有沖天樓和曬衣臺。正屋規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為四排三間,也有六排五間的,忌修單扇雙間之屋。正屋中間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賓客之用,兩邊作人間。堂屋后面有過道房,俗稱'抱兜房'。偏房稱磨角,又叫'馬屁股',或叫刷子屋,連接于正屋的左右邊,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別有特色的土家族轉角樓,俗叫'走馬轉角樓'。多子女的人家,女兒住轉角樓,故有叫繡花或故娘樓的。轉角樓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轉角樓的。轉角樓一般為三排兩間,上下兩層,上為人間,下為廂房、倉庫或碓磨房。轉角樓挨正屋一邊,有懸空走廊,轉至外沿當頭,當頭兩邊上端,妙廊翹起,頗俱雄偉壯觀"。
土家民間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是土家民居中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一般土家人住一棟房,其長有連三間、連五間、連七間、連九間,其進深有三柱四騎、五柱四騎、五柱八騎等。一棟連三間(四排三間)的木房,居中的那間叫堂屋,作為祭祖、迎客、婚喪等重大活動之用;左右兩間叫住房,前房為火鋪,為聚餐向火議事之用,后房為臥室。如果房基夠寬,家境又比較富裕,則在房子的右邊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欄、豬圈;左邊配廂房、樓子。樓子下安排碓磨和糧倉,上作'書房'或閨女的'繡房'。房基臨坎,樓子則吊腳,無坎則柱與正屋齊,只在二樓走廊上吊些假柱頭。不管吊腳不吊腳,在樓子外側一定要翹檐轉角,故稱'轉角樓'"。
土家民居稱謂揭秘
土家人是根據房屋的結構形式指稱自己的居所的。總的說來,土家民居有單體居室和合體居室之分。合體居室由單體居室組合而成,其稱謂也各不相同。
1、土家單體民居稱謂
土家民居按進深有三柱二旗(俗稱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別,一般連三間、四間、五間,也有連六間、七間、九間、十五間的。單體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巖屋、茅屋、泥屋之謂。
2、土家合體居室稱謂
土家合體居屋是土家民居獨特形式,是由土家單體居室發展而來,蘊含著土家人的審美觀念、工藝價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為我所用和與自然抗爭的思想。土家合體民居的稱謂有轉角樓、四水屋、窨子屋、沖天樓之分,其表現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別。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20-09-28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20-09-28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20-09-28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20-09-28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20-09-28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