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的中國民間傳統玩具介紹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09-29 09:12 回復:0 關注量:2381

  風箏

  最早的風箏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于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艷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放風箏就成為一種我們喜愛的活動。

  香包

  古時候 ,每當端午節,家里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制成香包,在里面填上帶香味的藥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 。 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于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陜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制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制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后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后“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后再晾干,裝訂組合即可上臺表演。

  空竹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掛虎與大座獅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制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后來被農民掛于門上,用以迎新驅鬼。

  泥叫叫

  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涂上油后,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貴州黃平泥哨

  陶響球

  陶響球是一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 里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

  九連環

  起源于古代民間,在清代,婦女兒童都喜歡玩九連環。九連環被國外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奧妙是開解方法的巧妙和復雜。

  撥浪鼓

  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后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于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山西布藝玩具

  打腰鼓

  陀螺

  不倒翁

  彈弓

  萬花筒

  吹糖人

  小雞窩(北京)

  河北新城泥公雞

  旋木娃娃(山東郯城)

  刻花葫蘆(甘肅 )

  白釉彩繪陶貓(山西運城)

  水斗(江蘇無錫)

  民間玩具之一:歲時節令玩具

  1、民間歲時節令玩具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幾千年來,農業一直是立國之本,所以對農時的節氣節令非常重視,它們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歲時節令民俗。在各種歲時民俗活動中,都少不了民間玩具的參與。現按時間順序排列一下:

  春節:是一年一度中最為熱鬧的節日,各種民間玩具在過年前近一個月時間就開始銷售。春節廟會是民間玩具最為集中的熱賣之地。在北京傳統廟會上,常見的傳統玩具有近百種,如風車、花燈、空竹、陀螺、削木玩具、風箏泥塑、紙花、益智玩具等等 。

  二月二:河南人祖廟會賣「泥泥狗」各類泥玩具。

  立春:民間有春雞(多為布制和泥哨)、春牛(捏泥玩具)。

  清明:放風箏。寒食節(原是在清明前的一、二日。后來,民間將它與掃墓祭祀的清明 節合二為一。):北方有面塑「寒燕」。

  端午節(五月初五):各種香包。

  七夕:七月七「乞巧節」,宋代都城賣「摩合羅」等泥玩具。

  七月十五:北方黃河流域普遍有送「面羊」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民間使用月餅模和巧果模制作月餅和點心。

  北京和南京有泥塑「兔兒爺」和「兔子王」等玩具。

  十月至年底:開始準備年貨,包括各種玩具。

  民間玩具之二:人生禮儀玩具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都經歷了人生禮儀,甚至當人還未出生時,婦女們就開始了「乞子」活動。從出生到滿月、周歲,再到成人、戀愛和結婚、祝壽、葬禮,玩具藝術都伴隨著這一系列人生禮儀。

  1、乞子活動:由希望生子的婦女到當地的娘娘廟等神廟燒香祭拜,并買回象徵子嗣的「大阿哥」或「泥泥狗」一類的泥玩具。

  2、生子和滿月:這是人生重要的開始階段,當孩子出生時,親友們都將送來賀禮,祖母和姥姥更是忙碌,這些禮品中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日用品和玩具,如童衣、童鞋,布老虎、童枕等。

  3、周歲: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時刻,中國民間從南到北都有「抓周」習俗,讓孩子自己任意抓取身邊擺放的物品,其中不乏小兒玩具。

  4、成長禮: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玩的玩具很多,甚至用來鎮宅拴魂的石獅子都成了孩子的玩具。羊拐、布娃娃、布口袋、翻花、連環玩具、陶模等等都是孩子離不開的玩物。有的地方在孩子長到12歲時,舉行成丁禮,以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

  5、結婚:新婚夫婦在結婚當天會受贈大量禮品,心急的親友會送來小孩用的物品和玩具,以表達對新人「早生貴子」的祝愿。其中的布猴和布虎是最常見的;一對雌雄布猴的作用是男女婚配的暗示。其他如面塑(面花)等更是少不了的裝飾。

  6、喪葬:早在史前時代的原始墓葬中,已有用玩具陪葬的習俗。后來演變為葬禮上,人們送來面塑(北方)和紙扎人,這是為「喜喪」之家準備的東西,山西至今仍有為壽終之人在棺材中放置紙泥制作的「壽星公、壽星母」偶人的習俗。如果某人是暴斃而亡,則要請戲班演皮影戲為其招魂。

  7、人的一生,孩提時代是使用玩具的主要時期,玩具也主要是為孩子們制作的,但這些出自成人之手的玩具,也陪伴了成人和老人。

  民間玩具之三:日常生活游戲娛樂玩具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孩子們的生活,玩具無處不在。游戲活動是展現玩具的作用和風采之處。各地均盛行的體育活動如來源於古代的蹴鞠 —— 足球、踢毽、跳繩,還有小孩子玩的「過家家」(一種模仿成人生產和勞動的游戲,由孩子們扮演不同角色)、「騎竹馬」(以竹竿為馬,騎於胯下的小兒游戲,成語「青梅竹馬」即形容兩小無猜的友情)、「乞巧節」(每年七夕是傳統的「女兒節」,小女孩要拜月,聽大人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乞求自己能像織女一樣的手巧)、「丟手絹」、玩「嘎拉哈」(即「羊拐」—— 羊關節骨)、「跳皮筋」、「拼七巧板」、「玩打仗」(小男孩模仿戰斗的集體游戲,小兵器是這種游戲的主要道具)、跳格子(也叫跳房子)、蕩秋千等等都是民間玩具使用的場合。

  日常的家居生活也是玩具陳設之地,人們從廟會上買來的各種玩具擺放在家中——泥塑和陶瓷神像、大阿哥、栓來的娃娃都被供奉在正廳之位。墻上貼著年畫《升官圖》,老人們還在玩著古老的「水滸葉子戲」 (以水滸人物作裝飾圖案的紙牌游戲)和連環玩具,這一切仿佛是一首悠然自得的田園牧歌。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