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建筑陷入一個什么樣的怪圈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0-10-10 09:36 回復:681 關注量:564

  城市是由一個個建筑分子構成的,大大小小的建筑穿插在城市當中,就像城市鮮活跳躍和變幻莫測的微表情一樣,時而優雅浪漫,時而剛勁肅穆,時而活潑輕松。然而,在快速建設發展的時代,中國城市的部分區域卻總是在拆拆改改中前行,中國建筑也在區域范圍內漸漸陷入“破壞式建設”的怪圈,缺乏直指人心的建筑力量。建筑設計是綜合的思維過程,相對于物質形態的建筑而言,是產品生產過程;相對于作為文化和美學等載體的創作來說,又是創意思維過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建筑就是建筑師的語言,城市亦然,建筑與城市互相沖擊,最后又被城市所包容,由此,城市便烙印上了不同建筑師的風格。優秀的建筑應當和生命產生共鳴,可以與心靈對話,并蘊含震撼人心的力量。而這其中,不容忽視的便是,某些理念在變革過程中所形成的創意性破壞,在制度和精神層面上也對建筑設計的演進和變革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城市的表情

  趨同還是求異?

  城市,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理想的城市,然而,很多美好的理想都于拆改中被破壞。在遺憾今天的城市建設沒有性格的同時,也希望城市某一處建筑的表情能夠走出破壞的陰影。不夸張地說,如今的中國城市風格多少有一些破碎,提到某個城市,在我們的腦海里浮現的也都是這個城市在某一個歷史時期的特定場景。我們可以給城市定義一個表情,但這個表情不能強加于人,而是需要一個更理想更適宜的規劃方式。

  同樣,一味去表達某一歷史時期的表情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必然會導致其忽略現有的城市感情和元素。對此,齊欣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主持建筑師齊欣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說:“以北京為例,有些人可能不喜歡北京現在的城市風格,而懷念以前老北京城的狀態。但如果退一步且心態平和地去思考,就會覺得北京如今的狀態還是很好的,其胡同、公園和宮殿已然在不同區域里面滿足著不同人的需求,或者說是通過不同區域的表情反映出了當代人的個性。為此,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超越理性去思考,改變拆改之后重新建設的現狀。”

  隨著社會技術的進步,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也在不斷推進,在未來,塑造不同地點之間城市面貌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過去,城市之間之所以有明顯差異是由于技術的落后和交流的不暢,而現在這種差異正在逐漸縮小。物質的決定因素是巨大的,感情的因素在物質的影響下也會慢慢消退,世界范圍內相近或者相同發達的城市,其面貌會慢慢趨同,但表情不會趨同,因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即使在相同的城市中,也會有不同的活動和感受。“人們賦予了某些城市獨特的表情。北京作為首都,其政治性和嚴肅性更強;而成都作為一個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風格則會相對輕松。”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胡越認為,“一個建筑師更應該關心的不是塑造城市之間面貌的差異,而是為這個城市的人們塑造更好的生活空間。”

  當然,建筑師與老百姓的居住環境有很大的差異,工作中,建筑師要去設計建筑和規劃城市,但當他們回到生活中,其所關注的完全是別的事情。同樣,每個城市都具有獨特的表情,但每個城市的表情又都隨著不同時間和場景的轉換而發生著變化。在中國,由于地理和選址的關系,人們聚居的時候選擇了城市最本質的風貌和形態,而人為創造的城市則有其城市的肌理、城市的空間和城市的唯物性。正如中科院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建筑師崔彤所說的那樣,“城市結構更多的是靈魂結構和精神結構,就像一種力量決定了每個城市最基本的差別,而決定城市表情的背后是靈魂和面具,城市的靈魂應該在生活當中尋找。”

  陳屹峰,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師,對此也有著自己的想法,“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從最早的開發區到全國各地大規模的新城建設,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導致許多新城是沒有表情的。兩方面問題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產生,第一,同質化的生活,從城市規劃和建造手段到最終考慮的問題,全部采用趨同概念;第二,對個體人的關心較少,更多的是關心整個城市。”誠然,多年來,從整個建筑設計的基本理念開始到手法乃至建造形態都已經慢慢形成,但很多城市目前仍然沒有形成合理的模式,而且還是在不斷拆改中建起大樓,這種情形是值得每位建筑師和規劃師去反思的。

  建筑的力量

  被誰左右?

  其實,打破城市建筑“破壞式建設”的怪圈需要一股力量,一股建筑的力量。這股力量來自于建筑設計的方方面面,包括創作設計,企業管理,建筑師個人的修養,甚至是建筑師對生活的感悟。

  建筑的力量應該是一種自由的力量,現在大部分建筑師在做設計的時候還是會或多或少地被一些限制所左右。如果建筑師從內心保持著對建筑的熱愛,考慮到建筑是為當代人的生活方式而服務的,那么,中國的建筑將會有更大的轉變,“破壞式建設”的枷鎖也將不攻自破,這是精神的力量,抑或是建筑的力量。“中國城市的飛速發展階段已經開始,建筑更應該注重品質的追求。我們應該開始思考建筑如何踏踏實實地為一個地域服務,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裝飾。”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孔宇航說。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李興鋼曾經寫過一篇關于建筑師做人與做建筑之間相互關聯的文章,而且他也經常會去研究著名建筑師的思想和作品,包括他們的成長經歷,以及受到不同人的影響所形成的個人知識結構和個人氣質,并探討這些經歷與其設計的建筑本身有哪些關聯。“基于這樣一種感悟,我越來越覺得建筑師的自身修養非常重要,因為這對于建筑設計的藝術高度有某種決定性的意義。拋開個人天賦,后天的培養同樣對塑造建筑師的素質至關重要。所以,我會更關注建筑師個人,進而再去理解他們的建筑,并且始終加強塑造自身的修養。”李興鋼的看法,也恰好印證了建筑力量需要建筑師的個人修養做基礎。

  誠然,建筑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并且也不是某一個建筑師所能代表的,它應該是無數代建筑師和使用者共同探索的結果。因此,一個建筑師對知識的了解程度決定了他的潛力,否則,一切的創意和設計都無異于閉門造車。同時,都市實踐事務所主持建筑師王輝還認為,“在今天這種充滿著激情的時代,人類簡單重復的行動是沒有必要的。建筑師應該踏實地從深層次著手,而不是停留在淺薄的層面上。”在這里,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總建筑朱小地的觀點與王輝不謀而合,他認為,“定式的思維框架使后續的設計很難有突破性的誠意,一個創作的成熟與否,重點不在于標準化,而在于要去突破自己,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利用更好的方法去表達更深層次的東西。”

  的確,現在很多城市都不乏個別有力量或有感覺的建筑,這也正說明,同質化不可怕,關鍵是要做出有特色的同質化,然而,在某些建筑師和規劃師手中誕生的某些城市也確實缺乏整體的力量和感覺。如果每個建筑師都可以認真做好作品,而不僅僅是做某一個領導喜歡的方案,并尊重城市,尊重自然,那么,這樣的城市發展才能越來有力量,越來越好。

  “破壞性的煥然一新”

  何去何從?

  可以說,在眾多“破壞式建設”的實例中,破壞性修復毀了風貌的一些古建筑最有發言權。河南省濟源市濟瀆廟中的北海祠,環境古樸幽雅,但在近幾年的數次修葺中,新鋪設了加工精細的石板和石欄桿,宋代龍亭和明代靈淵閣也都做了較大改動,原來古樸的褐色瓦被換成綠琉璃瓦。這樣,整個北海祠看上去更像是一座現代的休閑廣場。還是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王賀村湯帝廟大殿在未被當成重點文物保護前,古老原始,雖有部分破損,卻滄桑凄美。上世紀末,大殿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便整體翻修一新,新墻體,新梁架……與過去相比,歷史風貌蕩然無存。還有一些被學校和單位占用的古建筑被損壞嚴重,這些建筑許多都被使用者改造了,如在戲樓、大殿、鐘鼓樓增設房間,安裝現代的門窗、樓梯,砌上磚墻等。目前,這些古建筑有的已經面目全非,只能從房頂的造型來揣測原型,有的已經悄然消失,只有少部分還在勉強維持原貌。

  這一切都不禁讓人思考,任何建筑都在“破壞式建設”的環境中追求“煥然一新”的做法是否妥當?除了破壞之外,到底有沒有其他的方式為現代建筑手法所用呢?很多建筑師的探討讓我們看到了建筑發展的另一個方向,那就是將“破壞式建設”通過合理的轉變成為對建筑創意性的引導,這樣才可以標本兼治。

  如何做到創意性的引導?北方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谷巖說:“很簡單,就是要做因地制宜的建筑。其實,建筑不一定要在尺度、規模和材料上去打動人,而是要與人進行心靈的溝通,讓人感動,留下記憶。”從融合于自然很平庸的建筑中,谷巖感受到的不僅是建筑存在,更是整個環境給其帶來的感動,因為這是自然的能量與建筑的關系,“這就是好的建筑,不需要彰顯,只需要安靜地矗立在大自然中,這也是一種因地制宜的體現。此外,中國傳統建筑,比如福建土樓、陜西窯洞等,它們也都蘊含了文化的氣息,更是因地制宜的典范。也就是說,因地制宜不但是一個設計的理念,還是各個建筑師設計的靈感源泉。”

  近幾年,中國特色正在逐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縱觀這些優秀的作品,大多數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同時兼具先鋒性和時代性。但保留地域文化并不是單純的因循守舊,而是應該在原有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將城市的肌理蘊含其中,體現人文特色,順應時代潮流,做因地制宜的建筑,使建筑更具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適合城市發展的表情,才能走出“破壞式建設”的怪圈,從而走向創意性的引導。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