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史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8-07-11 13:56 回復:0 關注量:489

(公元前21世紀之前)關于衣服的發明,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

《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若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

舊石器時代,采集和漁獵是人們的衣食之源。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1枚骨針和141件鉆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圖1)。骨針長約82mm,通體磨光,針孔窄小,針尖尖銳,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發端。小石珠、穿孔獸牙等裝飾品上有長期佩帶的磨蝕痕跡。其中5件出土時呈半圓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項飾。另有25件還用赤鐵礦粉涂染著色,聯系山頂洞下室埋葬的尸骨上也散布有赤鐵礦粉粒,或關系一種飾終儀式,還可能是在衣服上著色所用,反映出山頂洞人的某種審美感情。

中國服飾史

為了捕獵野獸、對付戰爭,防避利爪、矢石的傷害,或出于偽裝與威懾,原始的獸頭帽、皮甲、射、脛衣之類的部件式衣著率先發明,并因此引導出一般衣服出現。

距今約1萬年,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發明,服裝材料從此有了人工織造的布帛,因而服裝形式發生了變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貫頭衣和披單服等披風式服裝已成為典型的衣著,飾物也日趨繁復,并對服飾制度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貫頭衣大致用整幅織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縫成,胴身無袖,貫頭而著,衣長及膝,是一種概括性或籠統化的整體服裝。其具體形象,在內蒙古狼山地區巖畫、甘肅吳家川巖畫、山東辛店文化陶器,以及新疆西北邊境的巖畫上,均有反映,說明在紡織品出現之后,貫頭衣已發展為一種定型服式,在相當長時期、極廣闊的地域和較多的民族中普遍應用,基本上替代了舊石器時代部件衣著,成為人類服裝的祖型。

新石器時代除有籠統式服裝外,還從一些陶塑遺物發現有冠、靴、頭飾、佩飾,以及簪發椎髻用的骨、石、玉笄等。 

原始社會的部落長和巫師、卜人,在某種情形下,為了象征權威與特定身份,如同《易·系辭》所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服式樣必不同于普通人,或已寬博拖沓,不大合乎日常生活需要。此外在軍事性活動(包括圍獵)和祭祀性活動中,主持人及參加者服飾也與常不同。這些,為服飾制度的發生發展奠定了基礎。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