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居住的房屋一般是什么結構形式?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07-11 16:20 回復:0 關注量:967

  中國地域遼闊,由于氣候差異的影響,各地的住房也是不盡相同,要說相同就是大體上、理論上相同,但在設計布局、構造以及外觀式樣都是不相同的。


  1.干堃式住房。即是從原始社會的巢居逐步演變而來,在7000年前浙江余姚發現河姆渡遺址即是干堃式房屋的構件。干堃式住房一般都設計建造兩層,第一層為架空式,沒有墻壁,不做房間只有空柱架空,它主要目的是要進行防御,防止地面有水,高低不平,同時防止狼蟲虎豹與毒蛇猛獸進入屋中,所以從古以來都做架空式。目前在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少數民族中還在運用。干堃式房在第一層有高有低,這是隨其業主的要求而確定的。干堃式建筑以防潮、防水為最好。


  2、井干式房屋。井于式房屋發展甚早,從漢代出土的明器中就能看到井千式房屋,還有干堃式與井千式互相結合的式樣,其內容是十分豐富的。


  3、穹廬式房屋。也就是圓頂房屋,自從西安半坡遺址發現后,從中觀察出半穴居式房屋有兩種形制:一是圓形,二是方形,這兩種形式同時向前發展。那么圓形的房屋到后期即以穹廬式為前車之鑒,因為穹廬式房屋多半用于沙漠、草原,可以隨時拆御與安裝,用現代的話來說,它是一種活動房屋。內蒙古用的所謂“蒙古包”即是穹廬式房屋的代表,除此之外,在新疆哈薩克族居住的圓房子,也是蒙古包式房屋,這些都是可以移動的活動房屋。


  4、窯洞式房屋。中國各地,特別是大西北地區,土質為黃土,質密而純,土質堅硬而不塌落,所以在這些地區來挖筑窯洞,用窯洞作為居住房屋。挖筑窯洞都是向橫向發展的,因為橫向為山,挖入后可以有一定長度,如果在平地上挖洞,必然先向下挖,挖出個地坑來,然后再向橫方向的形體挖進去,道理是相同的。而原始社會時期的穴居則不然,穴居是進入地下的,它不向橫方向挖入,這是兩個方向的,完全可以這樣說“窯洞是穴居的繼承與發展,穴居是窯洞的啟蒙與借鑒”,兩者互相間的關系非常密切。用窯洞來作為居住房屋,主要是節省有效的耕地面積,節省大量的建筑材料。


  5、合院住宅。即人們常說的四合院或者三合院實際上從一棟房屋到四合六合甚至更多都叫合院住宅。合院住宅是我們祖先最先建造的,到西周時代已經成熟,所以做出一些規定,這種規定后人稱為沿用制度。我國的宮廷、廟宇、佛寺、書院、會館等等公共建筑當然都是在合院住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一個院子擴為幾個院子,由一進升為幾進院子,實際上就是合院住宅的擴大與發展。合院建筑是我們民族的居住形式的一個基本體。在歷史上各時代都以合院住宅為藍本進行改良建設,但不論如何改,不論各地氣候如何不一樣,基本上也都是以合院住宅為原則來進行建設的。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