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飲食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8-05-09 13:10 回復:0 關注量:461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顯然的,吃在人們心中是人生中的重要部分。這也就不乏眾多“吃貨”的產生。這里的“吃貨”,并不是好吃懶做的代言詞,而是指那些會吃或者能將食材的色香味做到盡善盡美的人。飲食的完善,出了食材之外,工具和佐料也是極為重要的,為了吃出“滋味”,早在先秦時期,我們偉大的祖先就早已為我們奠定好了基礎。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炎帝神農為我們做出的貢獻。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農耕文化的發展史。所以,炎帝神農氏一直被尊為中華名族的人文始祖。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耜鋤耨,以墾草莽。”①這是見于古籍較早的制作陶器的記載。自從發明了制陶技術,人們能用粘性適度的泥土摻沙燒制成各種生活用品,如炊具的灶、鬲、甑、鼎、釜,食具的杯、豆、盤、碗、缽、盆,盛器的缸、甕、罐、壺以及汲水器等等。容器的出現,為制作發酵性的食物提供了可能。接著我們說到調料,排在首位的則是咸鹽。有傳說蒸鹽業是炎帝的一位諸侯宿沙氏發明的,從此之后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了調。當時最早出現的調料除了鹽之外還有堯舜禹時期的彭祖發明的五味;梅、酒和最早辛辣調料:姜、蔥、蒜、花椒。《詩經·載芟》記載有:“有椒其馨。”所以花椒是古代常用的調味香料。

    到了夏商周時期,統治者對食品口感的追求增加了食品的花色品種,促進了食品的結構變化,引發了食品制作領域的一系列改革,產生并不斷豐富著飲食文化。周代“八珍”的出現,標志著我國烹飪形成為一門重要的藝術。也是從周開始飲食與政治相聯系,我們都知道周禮對等級分別要求嚴苛,餐具也由此變成了禮器,用餐次數也逐漸確定為一日兩餐。直至春秋戰國及秦朝,我國最初的四大菜系初步形成了。在北方,飲食文化悠久的古齊魯就形成了中國最初的地方菜——魯菜的雛形;南方以“魚米之鄉”為主,“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肥鴨,冬有蔬”,故而形成了淮揚菜的雛形;在西邊,秦國占領了古代的巴國、蜀國,接著派李冰將水患之鄉改造成“天府之國”,加之有大批漢中移民的到來,結合當地的氣候、風俗以及古代巴國、蜀國的傳統飲食,產生了至今影響巨大的川菜的前身;而如今的粵菜則是當時秦軍越過嶺南后,趙佗將中原文化與當地飲食進行結合后所形成的兼收并蓄的獨特菜系。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