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儀知識
一、口頭稱謂語
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臺、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微”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仆、在下、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相貌為“風采”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賓客、仙游”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采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稱自己的孩子為“犬子”。
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
稱自己的意見為“愚見、愚計”。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19-03-01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19-03-01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19-03-01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19-03-01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19-03-01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