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吃什么代替鹽?
鹽作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很大。沒有了鹽,我們吃的食物不僅索然無味,并且如果長期沒有足夠的食鹽會引起身體浮腫,導致頭昏眼花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勞作。
鹽,看似毫不起眼,實則在古代生活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隨著科技的發展,鹽的產量也保持了穩定,鹽已經是我們生活中的廉價商品了。但是在古代,鹽算是富人才能充分享受到的產品。窮苦百姓就能食之淡味,少用鹽,來減少對食鹽的依賴。
按照史書的記載,對鹽的提純早在黃帝時代就有了,《世本》記:"黃帝時,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其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這說明當時的鹽是用海水煮成的。
古代的小農經濟下,大部分生產必需品都可以達到自給自足,唯獨鹽難以辦到,因此鹽成為連接全國各地經濟的重要命脈。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壟斷鹽的貿易,因為鹽的貿易與國家的財政收入密切相關。但是在國家的壟斷下,鹽的價格也是居高不下,國家征收的高額鹽稅提高了百姓的買鹽成本,在這種情況下,私鹽大量出現,但是隨著對私鹽量刑的越來越重,私鹽販賣也變少了。當時的食鹽價格高得令人難以想象。
史料之中對鹽價的記載在不同時代差異較大,高的時候,一斤的鹽竟然可以換到一百多斤糧食,少的時候也能換二十幾斤糧食,可謂是鹽比千金。
對于現代人來說,鹽是廉價的調料產品,但在古代,鹽在他們的生產生活必不可少。鹽不僅被用來做調味品,更重要的還是用來作為保鮮和防腐材料,海邊的海鮮,草原的牛羊肉,都必須用鹽進行加工才能得到長時間的儲存,并進行長途的貿易。但是在鹽價如此高昂時,窮苦的百姓是用什么東西來代替鹽的呢?
首先還是靠著私鹽。以前的制鹽技術不發達,鹽主要還是用熬制海水的辦法來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制鹽技術得到了迅猛地發展,人們已經研發出了曬鹽這一技術,曬鹽替代了原始的鍋蒸餾制鹽,因此私鹽的成本大大下降了,質量也得到了提升。
在清朝,私鹽貿易迅速壯大,銷售市場一度達到了全國市場的一半以上。雖然國家對于私鹽貿易的懲罰越來越重,但是有高額的利潤就一定會有人冒險,因此私鹽貿易也是屢禁不止。比如唐朝曾經發動起義的黃巢和王仙之都是靠販賣私鹽起家的。
除了私鹽之外,人們還千方百計地尋找鹽的代替品。
比如很多窮苦百姓吃不起鹽,就用辣椒代替鹽來進行調味,使食物能夠下咽。但是長期不吃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于是百姓們就想出了用泡菜和咸菜來更加充分地利用寶貴的鹽。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19-07-22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19-07-22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19-07-22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19-07-22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19-07-22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