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防雷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07-31 17:32 回復:0 關注量:565

  在設計時為了保持古建筑物的藝術特點,接閃器采用避雷帶和避雷短針相結合,并宜在敷有引下線的屋角避雷帶上焊接長30-50cm的避雷短針,以便有效接閃引導雷電流入大地。


  根據雷擊規律,避雷帶應沿建筑物屋面的正脊、吻屋頂檐部、斜脊、垂獸和高山建筑物的煙囪等易受雷擊的部位敷設。


  為減少雷電電流產生的電動力危害,在敷設避雷帶和引下線時不得彎折成直角、銳角,應沿古建筑物輪廓采用圓弧形彎曲,應保證其彎曲段開口部分的直線距離,不小于其彎曲段全長的1/10。


  古建筑上部的寶頂、尖塔、吻獸、塑像、寶盒以及拱下的防鳥絲網等金屬物件與部件在某種程度上講也屬于接閃器,均應與防雷裝置可靠地連接。


  此外,在防雷檢測過程中發現,有的古建筑屋頂上安裝各種天線,應拆除或另行敷設;有的古建筑為了亮化的需要,在接閃器上有附著的其它電氣線路,如照明燈或彩燈的電源線,應根據《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169-2006中的第3.5.3條規定執行,即“裝有避雷針和避雷線的構架上的照明燈電源線。


  必須采用直埋于土壤中的帶金屬護層的電纜或穿入金屬管的線纜。


  電纜的金屬護層或金屬管必須接地,埋入土壤中的長度應在10m以上,方可與配電裝置的接地網相連或與電源線、低壓配電裝置相連接"。


  引下線的布設


  若防雷引下線根數少,則每根引下線所承受的雷電流就越大,容易產生雷電反擊和雷電二次危害效應。


  因此在布設引下線時,有條件的環境應盡量多設幾根,并盡量利用建筑物的柱子鋼筋,但古建筑物多為磚木機構,故只能采用明敷,當然對建筑物藝術要求較高者可暗敷,敷設時應注意引下線沿古建筑物輪廓四周均壓或對稱布置,間距符合規范。


  為減少引下線自身電感所引起的雷電感應過電壓應以最短的接地路徑敷設,引下線彎曲處應采用”軟連接“的弧形彎曲,在引下線距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處應有良好的保護覆蓋物,如采用鍍鋅角鋼、改性塑料管或橡膠管等保護設施,避免引下線機械損壞和防止與人身接觸產生接觸電壓危害。


  采用多根引下線時,宜在各引下線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間裝設斷接卡。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