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飲食文化有哪些特征?

唐代飲食文化中濃厚的道教色彩
唐朝建立后,統治者因為自己姓李,于是將老子李耳追命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倍加推崇道教,使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僅次于佛教的重要宗派。因此,一些道教的習俗風靡了全國,道教對唐代的飲食也有了深刻的影響。
1.魚、肉在飲食中受到多方限制
道教的教規對信徒的日常飲食有嚴格的約束,禁食葷腥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唐朝統治者為了追尊道教,將道教的禁忌推行全國,使全國百姓都以此為約束。734年十月特下令“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宜禁斷宰殺漁獵”。這樣,大唐的百姓即使不信教,也必須遵循此制,前后食素三天。道教經典中認為龍多為鯉魚轉化而來,神圣不可侵犯,食之者將遭遇大禍,加之“鯉”與“李”諧音,唐代統治者于是嚴禁捕殺食用鯉魚。731年正月唐玄宗下令“禁捕鯉魚”⑵,凡捕得鯉魚者必須放生,街市有販賣鯉魚者杖六十⑶。推而廣之,唐代統治者更是制定出一系列條例,限制釣魚食用,將禁食鯉魚推廣到限食一切魚蝦。因此,在唐代魚類經常成為難入肴饌的珍稀。
2.道教名詞在菜肴中頻繁出現
道教名詞頻繁地出現在飲食、菜肴之中的情況在唐代前基本沒有,然而在唐代的菜譜中卻經常出現,形成一種時尚。用道教名詞命名食品、菜肴大體可分為如下三類:(1)直接稱之為道人的,如“菊道人”。(2)用“神仙”、“仙人”命名,如“玉桂仙君”、“仙人鸞”、“八仙盤”、“神仙粥”等等。(3)用道教傳說或典故命名。道教講求長生不死,所謂仙,按照《釋名·釋長幼》的解釋是“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按照這一說法,唐人食品、菜肴中便產生了許多以“長生”、“長命”來命名的肴饌,如“長生粥”、“長命面”等等。
3.道教節日及節日飲食習慣引入民間
由于統治者對道教的推崇,道教節日在唐代頗為流行,節日的飲食習俗也被
帶入了民間。道教將上元、中元和下元分別作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大帝的生日,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唐代統治者將三元節進一步推廣,下令民間百姓也必須遵守三元日食素并且禁捕殺漁獵的規定。今天上元節即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
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作為民間節日最早可上溯到漢末三國時期,據傳與道教有關。唐朝定重陽節為三大令節之一,每到此節,唐人都會登高、飲菊花酒、食“重陽糕(高)。 ”
4.道教養生食品深入人心
道教講求養生,認為人經過修煉可以達到羽化升仙,長生不死。煉制并服食丹藥是其修煉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平時的飲食也特別講求營養。受這種道家飲食習慣的影響,唐代人無論是炊飯、烹茶、釀酒都喜歡在其中放入一些草藥及營養價值較高的物品。這成為唐代飲食文化的一大特點。
青精飯又名烏飯,它最初由道士發明,作為修煉過程中補益身體的飯食。它的制法是用南燭樹莖葉浸米,待米變黑以后,上鍋蒸制而成。南燭的食療價值很高,因此青精飯的制法唐時傳入民間,成為世俗民眾補養身體的佳品。
神仙粥,也是一款道士、修煉的人服食的粥品,在唐代時流行民間。食此粥可以益氣壯陽,調補虛損,有益健康。
此外,湯餅(今天的面條)、米飯中也時常加入營養物品,在唐代飲食中也非常普遍。
釀酒時加入中草藥更是唐代釀酒業的一大特色。唐人喜歡飲酒,但過分飲酒對身體有害,于是人們根據道教養生學說在釀酒過程中加入一些中草藥,以中草藥的補益作用來緩解酒對人體的侵害。因此唐代人普遍崇尚藥酒,把藥酒列為上等佳釀,認為“高人酒味多和藥”,藥酒只有世外高人才配飲用。因此,文人騷客招待客人喜用藥酒,“藥酒欲開期好客”。新豐酒,產于新豐,是唐代的一種名酒,王維曾經贊美它“新豐美酒斗十千”,李白在詩文中也寫道“買酒入新豐”。它在釀造中就加入了麻油、川椒、蔥白等原料,改變了黃酒一成不變的味道,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風味。除此之外,唐代的酒曲全部都是用蓼、蒼耳汁拌造而成,中草藥汁取代了水的作用,所以,唐代人所釀酒中全部含有這兩味草藥。實踐證明,蓼、蒼耳汁加入酒中能促進酵母和各種酶的繁殖,這一發明在釀酒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至今仍被延用,這無疑也得益于道教發展的結果。
唐代飲食文化中鮮明的道教色彩,一方面同統治者人推崇道教有直接關系,
另一方面也因為道教在自身的發展進程中盡力接近百姓。唐代飲食文化鮮明的道教色彩是唐代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唐文化的重要特色。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19-08-07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19-08-07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19-08-07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19-08-07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19-08-07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