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 述
1.1 項目背景、建設必要性以及研究過程
1.1.1 項目背景
某市地處浙江省東部,寧紹平原中部,曹娥江下游,杭甬鐵路中段;東臨余姚市,南接嵊州市,西連紹興縣,北瀕杭州灣。市域南北長 60 公里,東西寬 46 公里,總面積約 1427.5 平方公里。2003 年底某市全市人口為 77.41 萬,市區人口約 20.29 萬。
某地處長三角經濟圈核心區域,直接受到上海、杭州、寧波三大城市經濟發展輻射的影響,2002 年,該市又被浙江省政府確定為環杭州灣三大產業帶之一,為在新一輪經濟高速增長期內搶抓機遇,形成要素集聚和產業集群優勢,優化城市資源配置,改善現有較為落后的城市交通狀況,必須加快對城市路網的建設。同時,伴隨著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改善市政基礎設施狀況,特別是改善農村、城鄉結合部的落后交通面貌,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和某市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盡快形成一個經濟繁榮的良好城市格局和空間發展態勢,城郊結合部的基礎設施建設顯得更加緊迫。
某城區的規劃居住用地主要由四大組團構成,分別是老城、城北、城南和曹娥。城南組團位于老城區以南、曹娥江以東的地區,規劃居住 1.5 萬人。城南組團的建設將有利于城市發展空間的拓展,并積極推動城區、中心鎮、一般鎮梯度發展格局的盡快形成。
為了配合城南區塊的開發建設,完善城南曹娥江大橋與周邊道路的連接,改善城南區塊的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推進城南區塊的城市化建設,更好地形成城南的城市框架,擬進行江東南路和城南曹娥江大橋東引橋互通區道路及排水工程的建設。
在此背景下,2004 年 7 月某市規劃建設局委托我院承擔了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根據合同要求,我院即組織各專業設計人員收集資料,踏勘現場,認真研究工程項目,合理安排、科學調度設計資源,全力配合業主,以期實現預定的工程總體進度要求。
1.1.2 建設的必要性
規劃的某市城南組團依賴于某市三環路的建設。
某三環路位于某市城區外圍,溝通城市各個分區,聯結城市放射線道路,是某市城區交通的保護殼。曹娥江大橋是三環路過曹娥江的重要結點。三環路全線兩次跨越曹娥江,一為三環北橋,另一為三環南橋,即城南曹娥江大橋。
城南組團位于城鄉結合部,它的建設有利于改善城鄉結合部的落后交通面貌,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和某市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盡快形成一個經濟繁榮的良好城市格局和空間發展態勢。
城南組團的建設將有利于城市發展空間的拓展,并積極推動城區、中心鎮、一般鎮梯度發展格局的盡快形成。
本工程江東南路的建設將極大地配合城南區塊的開發建設,并與規劃的江東北路構成曹娥江東岸通暢的沿江道路。
城南曹娥江大橋互通區引坡段和輔道的建設將有利于完善三環路的整體建設,有利于大橋車流的合理運行和分流。
本工程的建設將極大的完善城南曹娥江大橋與周邊道路的連接,改善城南區塊的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推進城南區塊的城市化建設,更好地形成城南的城市框架。
工程建成后,將為城區國民經濟產業的發展,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為某市的外延拓展提供有力的基礎條件,對于改善區域投資環境,發展區域社會經濟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編制依據
1. 某市規劃建設局市政工程管理中心給我院的關于編制“某市江東南路及城南曹娥江大橋東引橋互通區道路及排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設計任務委托書。
2. 某縣志(1990 年版)
3. 某統計年鑒(1996 年~2002 年) 某市統計局
4. 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某城市規劃設計研究 2003.4
5. 某市城市近期建設規劃(2003~2007)某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003.7
6. 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
7. 規劃建設局提供工程區域 1:1000 地形圖
8. 市政府、計委、規劃建設局有關文件及指導意見
9. 項目相關設計資料及勘察資料
1.3 研究范圍及內容
1.3.1 擬建項目直接影響區
項目直接影響區為某市。
1.3.2 研究范圍
一、 工程建設范圍
根據設計委托書,本工程包括以下道路:
1. 江東南路(多世路~百豐公路),長約 1.6Km;
2. 城南曹娥江大橋東引橋接坡段,南北兩側輔道,總長約 1.8Km;
各道路所處位置詳見“地理位置示意圖”。
二、 工程內容
工程內容包括以上各道路的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以及道路附屬工程(不含照明)。
1.3.3 研究內容
1. 項目影響區社會經濟的現狀與將來發展的分析預測;
2. 項目影響區交通系統和道路網的現狀及發展規劃的調查分析;
3. 項目影響區雨水、污水管網的現狀及發展規劃的調查分析;
4. 道路運輸量和交通量的發展預測;
5.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標準及規模;
6. 建設條件的調查分析;
7. 市政管線布置綜合要求的調查分析;
8. 主體工程方案設計;
9. 雨水、污水工程的設計;
10. 道路附屬工程的設計;
11. 工程量及投資估算;
12. 工程實施方案及工期安排;
13. 資金籌措;
14. 經濟評價;
15. 環境評價;
16. 綜合評價。
1.3.4 評價年限
本工程建設期為 年,計算評價期主干路擬定為 4 年,計 20 年;支路擬定為 年,計 1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