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禪寺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大佛殿。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筑,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南禪寺大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位于五臺縣東冶鎮李家莊旁。該寺創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主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正方形,單檐歇山頂,屋頂鴟尾秀拔,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明間裝板門,次間裝直欞窗,轉角處額不出頭,闌額上不施普拍枋,斗栱為五鋪作雙抄單拱偷心造,用材頗大,唐代作風明顯。此殿體量雖小,但讓人感到內力深蘊。
二、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三、天臺庵天臺庵位于山西省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天臺庵大殿規模不大,但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這體現了唐代建筑的特點。天臺庵大殿雖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繕的痕跡,但其依然是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筑的珍貴實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四、廣仁王廟
在山西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著一座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筑,它與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群。正殿座北向南,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開間四架椽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各種斗欹部的幽度極深,拱瓣棱角顯明,內部擱架鋪作斗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只有五臺山南禪寺可相比擬。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
二、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三、天臺庵天臺庵位于山西省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天臺庵大殿規模不大,但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這體現了唐代建筑的特點。天臺庵大殿雖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繕的痕跡,但其依然是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筑的珍貴實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四、廣仁王廟
在山西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著一座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筑,它與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群。正殿座北向南,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開間四架椽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各種斗欹部的幽度極深,拱瓣棱角顯明,內部擱架鋪作斗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只有五臺山南禪寺可相比擬。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