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又稱潮汕建筑、潮州古建筑,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是廣東省東部的傳統民居建筑,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經濟條件、政治因素、地理環境、文化習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和文化內涵,而在歷史上潮汕民居的變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首先,由于潮汕漢人大多是從中原經福建南遷而來的。潮汕明清時期的建筑,多受蘇杭園林的影響,常以庭院式建筑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這與明清時期海運業的發達而潮汕對外貿易渠道主要是蘇杭一帶有關。
其次,到了清末民初,隨著海運的開禁,華僑華人的增多,以及汕頭的開埠,一些開風氣之先的富商巨賈,也逐漸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材料帶到潮汕地區,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最典型的莫如澄海的陳慈黌故居了。
最后是民國時期,即上世紀30年代,汕頭埠的商業中心是以小公園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小公園是汕頭開埠后的商業發祥地,聚集了多數那個時代的潮汕特色建筑。
潮汕鄉村至今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村寨規模十分巨大,它們大多以宗祠為中心,次要建筑圍繞宗祠展開,相連形成外部封閉而內部敞開的建筑群體,發展出諸如“下山虎”、“百鳳朝陽”、“四點金”、“五間過”、“駟馬拖車”、“百鳥朝凰”等多樣的建筑形式。
這些中軸對稱、向心圍合的以天井為中心的民居建筑,其源頭大多可溯至唐宋,是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府第式”民居體系在潮汕地區的遷延。
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將傳統的建筑文化與潮汕特有的傳統工藝美術如金漆木雕、工藝石雕、嵌瓷藝術、金屬工藝以及書法、繪畫藝術等最大限度的融合,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
無論在建筑序列格局還是裝飾工藝等方面都可以與宮殿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宮起”、“京華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說。
厝角頭是潮汕傳統民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氣勢恢宏、高聳挺拔,使潮汕民居景觀更加絢麗多彩,也體現了潮汕民居的文化底蘊。
潮汕民居的厝角頭大致有三種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較簡潔實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潮汕民間多采用;二是鍋耳形,線條優美,變化大,實際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狀修建的,寓意前程遠大,常用在祠堂廟宇;三是波浪形,造型起伏有致,講究對稱,起伏多為三級,實際是鍋耳墻的變形,更像古代的官帽,潮汕普通百姓基本不用。
厝角頭的裝飾重點集中在上半部,流暢的板線模線沿左右兩邊傾瀉而下,線與線之間留下一個個被稱為“肚”或“板肚”的裝飾空間,用凹凸變化形式線段,以突出建筑物的立體輪廓,有的用彩畫、灰望或嵌瓷作為裝飾。“肚”根據題材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花鳥肚”,“山水肚”,“人物肚”。
而厝角頭正中下方成為“肚腰”,肚腰下面的花紋即“楚花”。也許這種圖案本來就源于楚文化的影響,其造型與楚漆器中循環飛動的紋樣極為相似。采用這些裝飾后,使潮汕傳統建筑原本比較簡單的“厝角頭”有明顯的明暗和色彩變化,豐富了潮汕傳統建筑立面的藝術效果。潮汕人很重視“厝角頭”的營造,其蘊意在于祈禱幸福安康,人丁興旺。
作為漢民族諸多民系當中的一支,潮汕民系一直以來備受世人的關注,潮汕人以其刻苦奮斗、勤勞與智慧名揚世界。伴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潮汕商幫的崛起,以工夫茶、潮劇、潮汕民居等為代表的潮汕文化逐漸被世人所關注。而潮汕民居作為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有著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精美的藝術裝飾,值得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