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據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奏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元旦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據說元旦節距今已經5000多年的歷史。如今元旦節已經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在以前,古人怎樣過元旦節呢?
北宋元旦放假七天允許民間公開賭博
在北宋時期,元旦是農歷正月初一,也稱元日、正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元旦是一年之始,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初一),謂之元旦,俗稱為新年。”當時,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視之為大節日,《野客叢書》中說:“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團、寒食……為大節日,七日假。”也就是說,北宋時期的“元旦”相當于現在的春節,當時國家的“假日辦”要發出通知,給“上班族”放假七天。
在元旦的時候,在北宋的京城,宮廷里要舉行大規模的朝會,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賀,人們稱之為“排正仗”。此時,常有遼、高麗、西夏、于闐、回紇等地的外交官前來朝賀。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大遼大使頂金冠,后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大使拜則立左足,跪右足,以兩手著右肩為一拜。副使拜如漢儀。……回紇皆長髯高鼻,以匹帛纏頭,散披其服。于闐皆小金花氈笠、金絲戰袍、束帶,并妻男同來,乘駱駝,氈兜銅鐸入貢。其中遼使臣朝見完畢,翌日要到相國寺燒香,次日于南御苑射箭,朝廷選善射武臣伴射。伴射得勝,京師市井兒攔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可見當時京城里過元旦的盛況。
元旦這天的清晨,京城里的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親訪友,相互祝福,把酒相慶。
從元旦這天開始,政府準許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參與關撲游戲。所謂“關撲”,是一種帶有賭博性質的游戲,參與游戲的雙方約定好價格,用銅錢在瓦罐內或地上擲,根據錢的字幕的多少來判定輸贏,贏的人可折錢取走所撲的物品,輸的人要付錢。關撲可以賭得很大,車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為賭資。
“關撲”簡潔明了,在當時的民間非常盛行。但只有像元旦這樣大的節日,官府才允許“關撲“開放,一般以食物、日常器具、果實、柴炭之類來賭。元旦之夜,有錢人家的女子或入場觀賭,或入店飲宴,《東京夢華錄》中說,這種事情“慣習成風,不相笑訝”。
除了放假和允許公開賭博外,在北宋古人怎樣過元旦節?北宋時期的元旦這天,京城的許多繁華街道上都要結彩棚,擺放帽子、梳子、珠翠、首飾、衣著、花朵、領抹、靴謝、玩具之類的商品,還有舞場歌館,車馬來往,絡繹不絕。同時,當時也有許多飲食習俗,比如,大部分家庭要吃素餅。《東京夢華錄》中說:”(元旦的開封)皆煎術湯以飲之,并燒蒼術,又辟除疫癘之氣。”許多人家還“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開,眾分食之,以為一歲百事吉之兆。”如此看來,北宋的元旦真是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非常熱鬧。
明朝就開始送賀年卡了
每逢元旦,正是辭舊迎新的時候,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贈送賀年卡祝福新年快樂。據有關史料記載,我國明朝天順年間,民間就已經出現了賀年卡。
在明朝時期,有人用二寸寬、三寸長的箋紙,在上面印制出美麗精巧的梅花圖案,并目工工整整地寫上姓名和地址。到了農歷正月初一這天,爆竹聲聲,春聯鮮艷,人們滿臉喜悅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慶,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四處彌漫。這時,有人就拿著自己精心制作的賀年卡贈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既可以恭賀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溫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義又無限溫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有許多人喜歡用紅色的硬紙片來制作賀年卡,有些人為了更充分地表達自己對友誼和別種情愫的珍視和看重,還十分珍重地把賀年卡裝在古樸芬芳的精美錦盒里,然后懷著真誠的情感饋贈給要送的那個人,以此來表達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溫暖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