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席卷全國,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2020年,也是新中國文物事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黨中央對文物工作高度重視,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集體學習,中央出臺系列重要文件,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文物事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梳理這一年各大主流媒體關于文物工作的宣傳報道和熱點新聞數據,可以盤點2020年文博行業的十大“關鍵詞”,這些關鍵詞貫穿2020年文物事業發展始終,雖不能全面概括行業成就,但卻能一窺文物行業發展要點。
1、抗疫
2020年,文博行業抗疫取得重要成果。
新年伊始,疫情擴散,黨中央作出統一決策部署,全國5000多家博物館及時暫停對外開放,文物工作者下沉各地社區鄉鎮,投身防控一線,安徽天長文物管理所副所長王曉東英勇犧牲,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帶領76名文博人80個日夜守護國寶,彰顯文博人精神。
閉館不閉展,停業不停工,文博單位通過“云展覽”“云考古”“云課堂”等方式服務社會公眾,2000余項博物館線上展覽訪問量突破50億人次。“5·18國際博物館日”南京博物院主會場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桂林主場城市活動線上線下聯動。
根據疫情防控形勢變化,文博單位有序復工復產。為感恩白衣天使,全國上千家文博單位旅游景區向醫護人員免費開放。全國文博機構開展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的征集保存和展示利用工作,展示全社會抗疫正能量、傳播抗疫精神。
2、考古熱
2020年,考古學從冷門變熱門。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全國掀起學習熱潮,社會興起“考古熱”。
2020年考古工作重點推進,亮點頻現,夏文化研究(2020-2024)等7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啟動實施,浙江井頭山遺址、河南二里頭遺址等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考古中國”考古成果定期發布,引發社會和媒體關注。
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高分填報北大考古專業引發輿論熱議,“考古圈大佬集體站臺支持實力寵粉”,樊錦詩先生親自送上祝福,考古話題持續上熱搜。
3、文物安全
2020年,文物安全挑戰與成果并存。
文物安全挑戰不斷。浙江溫州永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司馬第大屋突發火災損失嚴重。內蒙古武安遼塔、應縣木塔修繕引發輿論關注。
夏日暴雨頻繁,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廣西、湖北、重慶、廣東、福建、貴州、浙江等11省份有5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不同程度受到損失,其中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7處。
文物保護監督持續完善,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安全檢查督察辦法試行,文物行政執法規范化管理加強,全國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收效顯著,第五批A級通緝令1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全部緝捕到案,文物犯罪發案量同比下降;嚴肅查處一批重大法人違法案件。
4、石窟寺保護
2020年,石窟寺保護利用不斷加強。
1月31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重要講話,全國掀起學習熱潮。
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大同云岡石窟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為全國石窟寺和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對石窟寺保護作出全面部署,明確10大主要任務。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全國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座談會,強調要提高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水平。
全國性專項資源調查全面鋪開,58項搶救性保護項目抓緊實施,嚴厲打擊盜竊盜割石窟寺違法犯罪行為,石窟寺保護科技研發重點計劃布置開展,石窟寺景區游客承載量核定公布工作推進完成。
5、流失文物返還
2020年,流失文物返還成果豐碩。
在國家文物局的推動和各部門的積極支持下,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方案持續發力,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部際協調機制成效凸顯,一批又一批流失海外文物重返祖國。
經過幾代文博人的努力追索和多部門的通力協作,流失英國長達25年之久的68件文物歷經漫漫歸程,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埃及向中國返還31件文物藝術品。5件流失海外的古畫通過上海“進博會”回流。
圓明園流失的十二生肖獸首之一的馬首銅像歸藏圓明園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媒體爭相報道,網絡點擊量超20億。
6、國家文化公園
2020年,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高位推進。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全面高位推進,積極貫徹落實《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陸續編制完成。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京杭大運河通州段。(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9月27日,國家文物局聯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編制的《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發布。
11月14日,32家博物館組成“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在南京成立。國務院批復同意“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定名。
11月26日,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在山西召開,文化和旅游部部長胡和平在會上強調,要貫徹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和即將印發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
12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召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在貴州省遵義市召開,媒體持續關注。
7、機構隊伍建設
2020年,全國文物機構隊伍建設持續加強。
在黨中央的重視和關懷下,全國文博機構不斷增強,人才隊伍持續增長。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掛牌成立,全國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單獨設立文物局或加掛文物局牌子,地方革命文物管理部門持續增設。
山西省11個地市和部分縣市區增加行政編制129名,專門用于文物保護;甘肅省14個市州、文物大縣全部設有文物局并增加文物安全監管內設機構;陜西西安市文物局恢復單獨組建,寶雞市單設文物局、12個縣區文旅局加掛文物局牌子。甘肅補齊各市州、文物大縣綜合性文物保護事業單位,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等增加183名事業編制,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提級增編,新疆成立自治區政府直屬正廳級文博院,內蒙古成立正處級長城保護工作中心,河南洛陽組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二里頭遺址管理處、理順龍門石窟研究院管理體制,河北正定縣文物保管所增加48名事業編制。
8、《文物保護法》修訂
2020年,《文物保護法》修訂順利推進。
《文物保護法》事關文物事業全局發展,經過幾年的努力和推進,2020年,《文物保護法》修訂工作得到中央和國家機關88個部門以及社會民眾支持和媒體高度關注。
7月30日,國家文物局在山西召開文物保護法修訂座談會,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強調,修法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文物事業發展中長期存在但未得到解決的問題,力爭拿出能促進文物事業長期穩定發展的修訂方案。
9月1日,國家文物局在河南鄭州召開文物保護法修訂座談會,再次征求意見。
11月10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結束后上報司法部。
9、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2020年,博物館事業持續發展。
出臺《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關于進一步規范非國有博物館備案登記管理工作的意見》《國有博物館藏品征集規程》等系列政策文件,促進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與國家民委聯合推動《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編纂出版。
組織開展第四批博物館定級評估,新評出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520家。
100項“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引發社會持續關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特展、遼寧省博物館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文物的時空漫游”等一批大展引發觀展熱潮。
博物館線上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10、總結“十三五”規劃“十四五”
“十三五”收官之年,文物事業成就受到社會高度關注。
“十三五”期間,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出臺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等系列重要文件,《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面實施,各項重點任務全面完成,文物事業改革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文物助力全面小康取得重要成就。
2020年,國家文物局全面推進國家文物事業“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謀劃未來五年改革發展。國家文物局在安徽召開“十四五”規劃專題座談會,廣泛征集地方文物部門、高校和專家學者意見,舉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班,廣泛征求意見,高標準編制“十四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