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木建筑,國人甚引以為自豪,幾乎就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代名詞了,總以為此為中國人專美。我們習慣于把近鄰如日韓及東南亞一些地方的木建筑劃歸中國古典建筑的影響范圍內,而對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木建筑總覺得不值一提。
其實,木建筑在中國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全軍覆沒。也許是中國古代木建筑確實曾經發展到幾近完美圓熟的程度,使得數百年來中國木建筑在美學和技術上幾乎不再有突破,而只剩傳承。到了當代中國,即便是大學里的建筑、結構專業教育,木建筑幾乎是被忽略的。我們國家的建筑法規中,與木建筑相關的各項法規缺失。如今非常有限的木建筑實踐中,基本上是以古建設計施工為基礎的中式仿古建筑,能夠得其形已屬不易,至于神,已經不能要求。除此而外,懂得木建筑設計施工的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可以說寥寥無幾。與此同時,木建筑的保護狀況和結果大家心知肚明。
許多人將木結構建筑難以維護歸結于木材的材料本性,以為由于火災、雷擊、日曬、水浸、蟲蛀等自然因素,使得木建筑不如西方磚石建筑能夠長久屹立。其實木建筑的維護與傳承是有多種途徑的,除了古建保護技術和材料的不斷發展,策略和思路的開拓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我們的近鄰日本來說,日本的伊勢神宮實行“造替”制度。宮殿旁邊有一塊完全相同的基地,每隔二十年,宮殿按原樣在旁邊的基地復建。據記載,迄今神宮已經歷一百二十多次替造。我們今天看到的伊勢神宮和兩千多年前完全一樣。這樣,在上一輩匠人還健在時,下一次重建已經開始,建造技藝可以以非常直接的方式代代相傳。據說一些神宮的重建由某些家族世代傳承,建造的過程也是與先人交流、敬仰紀念先人的過程。技藝原是可以以如此動人的方式流傳的。
談到當代木建筑,水準最高在挪威。對挪威木建筑的印象起源于2010上海世博會,挪威館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個國家館。挪威館外型猶如十幾棵巨樹,巨大的曲木梁柱擎舉相連,支撐著上面輕盈的白色膜結構,如同延綿的挪威森林中的一抹輕霧。室內照明透過木梁柱上的鏤空木雕圖案在屋頂、墻面、地面上緩緩流動,木梁上平面雕刻的挪威傳統狩獵、馴鹿、滑雪的場景如剪影一般,耳邊是神秘園樂隊演奏的Poweredbynature,那一刻,內心感動于自然所賦予我們的一切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空靈的余音令我久久不肯離去。
在挪威一路上視野里總是匆匆閃過不同時期的木建筑。奧斯陸HolmenkollenParkHotelRica酒店位于滑雪跳臺旁。這棟幾經加建的酒店前身是一個建于十九世紀的療養院,是古老的木建筑。酒店隨Holmenkollen滑雪節而興旺,百多年間數次擴建加建,卻從未拆除過之前的建筑。如今這座酒店已經是集住宿、會議、休閑、娛樂等于一身的度假酒店,數次加建仍維持了從前的尺度,幾部分室內外并沒有刻意與最早的木建筑完全一致,然而格調卻協調。Rica的位置得天獨厚,位于Holmenkollen山頂上,酒店前一塊平坦的空場,是俯瞰奧斯陸的絕佳位置。
構部分并不追求完全一致,僅在高度、體量、色彩上保持協調。銜接部分刻意斷開,以區分不同時代的營造,加建部分反映了所處時代的設計、技術、材料發展水平。酒店雖然幾經加建,但大體仍可分為兩類:代表古典建筑的木結構和代表現代建筑的混合、框架結構,雖然后者因加建年代不同所使用結構材料不同,仍可算作一大類。室內設計也因循了這兩大類的軌跡。
酒店大堂、餐廳酒吧等大部分公共設施都在新加建的部分中。部分空間的材質和色彩選擇從最早的木建筑中尋找靈感。
Rica木結構這部分被稱為“挪威龍式”建筑風格NorwayDragon-StyleArchitecture,是流行于十九世紀挪威的一種木建筑風格,受瑞士山區木屋的風格影響。從這點看,與中國古建屋脊盡端的鴟尾還真是很類似。而且龍是中國的圖騰,或許真的是受中國古建影響。
Holmenkollen這一區,除了跳雪臺和度假酒店外,住宅也十分有特點。由于地勢高,景色優美,這一區許多高檔住宅,掩映在盤山公路兩側的樹林中。傍晚去散步,沿盤山公路向下,身邊不時有自行車騎士飛馳而下。嫌之字型公路太繞,就取私家住宅圍墻間的小路為捷徑。呼吸在空氣清新的山路上,天色漸暗,從墻內延伸出來的枝枝蔓蔓幾乎覆蓋了窄窄的小路,幽暗中卻不讓人害怕。
挪威很多著名的古老木建筑,外表看上去毫不起眼。這些住宅看上去也是同樣,一點不奢華,沒有大家想象中的豪宅的影子,而森森綠意,視野景致確是難得。
一般很難接受住宅在軌道交通旁邊,認為噪聲、人流會對住宅有很大影響。在站臺上站了一會兒,觀察一趟車進站。車輛進出站時有輕微呼嘯聲,停留時間很短,人流量不大,比較安靜。基本上住宅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