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余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其文化風俗皆是不同,當然其建筑風格也因地域差異有所異同。傣族處在亞熱帶,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溫度適中,所以很適合干欄式建筑。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稱為“竹樓”。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編篾子做墻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所以竹樓用料簡單,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竹樓的平面呈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底層架空多不用墻壁,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雜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拾級登樓,有走廊、晾臺,可以晾物、納涼。德宏多數地區的傣族則住平房,剖竹為墻或以土坯為墻,覆以茅草,多為四合院。
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樓,屋頂較為寬大且平緩,主要功能是通風防曬納涼,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樓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熱和潮氣,防止蟲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連接,渾然一體,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憂;樓下只有幾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濫,一般情況下可保竹樓無恙。在彝山傣族地區,家家都建有竹樓,且多為傣族百姓的主居。
傣族的竹樓,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于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傣家竹樓通風很好,冬暖夏涼。屋里的家具非常簡單,竹制者最多,凡是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制成。
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緬地輸入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由于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內竹樓鱗次櫛比,竹籬環繞,隱蔽在綠蔭叢中。
樓上有堂屋和臥室,堂屋設火塘,是燒茶做飯和家人團聚的地方;外有開敞的前廊和曬臺,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飯、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風;曬臺是主人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這一廊一臺是竹樓不可缺少的部分。
這樣的竹樓一防潮濕,二散熱通風,三可避蟲獸侵襲,四可避洪水沖擊。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發洪水,樓下架空,墻又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過。
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人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不僅居住在“竹”樓里,還吃著“竹”筒飯、喝著“竹”筒酒,真是比神仙還逍遙。來到版納,最令人心動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麗別致的竹樓。
傣族的竹樓隨著社會的不斷進度和發展也有了新變化,最主要的變化是在建筑材料方面,由干欄式竹樓逐步向木樓、鋼木結構以及鋼混結構變化,但由于傣族人民喜愛民族傳統的建筑模式,大多數還是保持著干欄式的建筑結構和造型,形成了遠古文化與現代文明氣息的傣家竹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