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建筑多為木構架,在木構架的下部外還有一層維護結構,這就是墻體。中國古建墻體多種多樣,從南到北,根據氣候,生活方式文化等的不同墻體也各不相同。
檻墻
在有窗子的建筑墻面上,從地面到窗檻下的矮墻叫“檻墻”。檻墻在宮殿、廟宇等建筑中多用黃綠琉璃磚拼砌,而一般住宅則多用磚、石、泥土砌筑。相對來說,北方較多使用磚石砌筑,而南方則多用板壁或夾泥墻。
磚墻
磚墻,即用青磚砌筑的墻。青磚因為經過燒制,所以硬度大,砌筑的墻壁比較堅固結實,不易毀壞。我國很早即有使用磚的記載,但最初多用于墓室及塔的建造,而較少用在普通居住建筑上。直到明代,真正的磚砌墻體才比較普遍。
空心磚墻
空心磚墻,多見于我國南方地區建筑中,它是磚砌墻體中的一種,又稱“空斗墻”“斗子墻”。空心磚墻是指墻的兩面用磚立砌,或立、平交替砌筑,中間部分空出,空出部分多填上碎磚、泥土之類看似無用的零散材料。這樣的空心磚墻,具有明顯的節約材料的特點,非常經濟,但是它的穩固性卻并不因此就變差。有時候這樣的空心磚墻還可以作為荷載墻,同時還具有良好的隔聲隔熱性能,真是經濟又實用。
版筑墻
版筑墻又稱夯土墻,也就是土墻,是用泥土夯筑而成的墻。版筑墻在眾多材料建筑的墻體中,起源最早、流傳最廣、歷時最久。商代的宮室、墓葬等都采用版筑,唐、宋時期土墻仍然占有很大比例,直到明代時,磚墻才漸漸被普遍使用。土墻相對來說經濟耐用,而且防火、隔音、冬暖夏涼。
清水墻
凡是墻體表面不加粉刷、不加貼面材料的磚墻,都叫“清水墻”。清水墻墻面上的磚縫多用泥沙或灰漿勾填,以防止雨水和風的侵入。同時,勾縫后的墻體外表看起來也更為整潔,雖然不華麗,但是樸實、干凈。
花式磚墻
花式磚墻,俗稱“花墻”?;ㄊ酱u墻的做法,是在墻體的漏空部位用磚瓦等砌成各種花樣,或是將整面墻都做成漏空的花樣,還有的干脆先燒好花式磚,然后直接砌筑成花墻,做法多樣。根據漏空部位的多少、大小、位置,可以將花式磚墻具體細分為漏磚墻、漏窗墻、磚花墻等幾種形式?;ㄊ酱u墻多設在住宅內院或園林之中,它可以將院內或園
林內的不同空間略加區分,形成相對幽靜的小空間,但漏空的部分又有隔而不斷的作用,不會讓人覺得閉塞、沉悶。花式磚墻的做法雖然繁雜,但并不給人帶來瑣碎和厭煩之感,因為除了它們本身形象都非常美觀,花樣賞心悅目之外,其透空的部分往往能借調墻體另一側的景致,而景致是會隨著人的行進不斷變化的,所以能讓人百看不厭。
漏磚墻
漏磚墻是花式磚墻的一種,即在墻洞處用磚砌成菱花或做出竹節等雕飾。
包框墻
包框墻,多應用于影壁、看墻、門墻。其墻體的裙肩、墻頂、壁身兩側、四邊作實砌磚墻,形象就如一個鏡框??騼葹楸谛?,略為收進,壁心可砌成實磚墻、碎磚墻、土坯墻、空斗墻等不同材料形式。壁心表面可以不做粉刷而自然暴露出墻壁材料,也可以粉刷或抹灰,有的還有雕刻等裝飾。包框墻在明清時期非常盛行。
墀頭裝飾
墀頭是建筑立面比較顯眼的部位,因此特別注重裝飾。北京四合院中的墀頭裝飾,內容就非常精彩,豐富多樣,有團壽草龍、牡丹、菊花、松、竹、梅、博古圖案、喜鵲登梅、太師少師、松鼠葡萄、子孫萬代等。
山墻
砌筑于建筑物兩端的墻體,以支撐建筑上部的屋山。山墻的下部一般就是方正的、堅固的墻體,而上部則大多為三角形。這樣的山墻大多出現在硬山、懸山建筑中。在歇山頂建筑中,山墻上部大多是山花。在南方一些民居建筑中,山墻上部也不是典型的三角形樣式,而往往做成階梯狀的防火墻形式。
風火墻
風火墻也就是“封火墻”“防火山墻”。“風”和“封”為諧音字,所以民間就將“封火墻”俗稱為“風火墻”,也稱“風火垛子”。
防火墻
防火墻就是可以防火的墻體。凡是磚砌的山墻或墻體,只要具有防火作用,都可以稱為“防火墻”。當然,防火墻一般特指的是“防火山墻”。
疊落山墻
疊落山墻是防火山墻的一種,這種山墻是高于建筑屋面的,最重要的是它的形式是隨著屋面層層疊落的階梯式,所以叫作“疊落山墻”。
馬頭墻
馬頭墻也叫作“疊落山墻”。馬頭山墻的形式是:山墻高出屋面,并隨著屋面的坡度層層疊落,因為其疊落的部分看起來略似馬頭,所以稱為“馬頭墻”。
墻承重結構建筑的墻體,承重與圍護合一,骨架結構體系建筑墻體的作用是圍護與分隔空間。墻體要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具有保溫、隔熱、隔聲、防火、防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