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臺一帶,有為數不多的維吾爾族定居。此外,在湖南省桃源縣和河南省澠池縣,也有少量維吾爾族分布。
維吾爾人聚居的荒漠地區干旱少雨且蒸發量大,水資源彌足珍貴,水在村落選址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長久以來維吾爾人采取以人就水、人隨水走的擇址方式,以滿足飲水、盥洗、畜牧、灌溉等生活生產需求。由于水量有限,房屋很少遠離水源,而是依水而建,村落形態或沿著蜿蜒曲折的水系呈帶狀延伸,或圍繞水井和澇壩呈放射狀擴散,村落規模也隨水源狀況自然消長。
維吾爾族晝夜溫差大,住房多利用當地土質粘結性強、容易脫水成型的特點,就地取材,創造了隔熱性能良好的平頂土坯住宅。它們由厚實的土墻和拱式的房頂組成,院落對外封閉,保障住戶私密,躲避沙塵侵襲,并抵御夏季的高溫和冬季的寒風,對內則開敞通透,通過院落布局,營造舒適宜人的庭院微氣候環境。
民居建筑具有以戶外活動場所為中心的特點,“阿以旺”式、“阿克賽”式的民居,均是戶外場所在中間,周圍環以帶外廊的房屋,形成了宅院的內向性風格。注重庭院空間,使居室內外互相滲透交融,區域劃分細化了生活空間的功能分區,同時形成從戶外到室內的多層空間過渡,豐富了空間層次。
維吾爾民居建筑有明確的內、外秩序,常見居住單位可歸納成“客室”“外間—客室”“客室—外間—餐室”三種基本類型。其中內室遠離入口,為待客、起居的主要場所,常設有取暖/制冷設施。外間連接入口和內室,用做入口更衣換鞋之用,既是交通過渡區,也是天然的空氣間層絕熱區,對內室起到保溫和隔熱作用,還能有效降低門窗洞口處空氣滲透的影響維吾爾居住空間分內外;既保障了維吾爾人居住空間的私密,還能防寒避暑,適應荒漠氣候環境,有效降低采暖/制冷能耗。
此外民居建筑還有明顯的季節秩序。冬室(阿西哈那)多用于冬季,通常遠離入口布置,其空間尺度低矮且圍合封閉,墻和屋頂厚重,開窗較小,只需滿足基本的采光和換氣要求,因此有利于冬季保溫。夏季用于避暑的房間稱為夏室,有的地區將夏室布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利用地下冷源以及土壤的絕熱、蓄熱性能防暑降溫。還有的地區將“屋前區”(阿以旺或辟希阿以旺)作為夏室活動空間,其空間尺度高大,開敞通透,既可遮陽庇蔭又可有效利用熱壓通風降溫。
維吾爾民居建筑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是我國珍貴的文化瑰寶。挖掘傳統維吾爾民居的特點與建筑文化內涵,有利于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