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在即,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聯合國秘書長等3位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將出席領導人圓桌峰會等活動。來自130多個國家的約1500名各界貴賓將作為正式代表出席。毫無疑問,這是中國致力于多邊外交、繼續推動全球化和國際合作的又一個經典案例。
近年來,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都在中國舉行,相比其他的外交形式,多邊外交的主辦方不僅要承擔會議成本,相應來說還會限制自己的力量優勢,那為什么中國還要繼續以多邊框架來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合作?
首先,雖然承擔規模較大的國際會議會有相應的會議成本——包括財力、人力、物力,乃至交通管制等因素,但是多邊外交也是一個向國際社會展現本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歷史文化特色的一個好機會。尤其是像“一帶一路”這樣的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峰會,參會的都是國際社會的領導者,多邊峰會的成功主辦更能加深他們對主辦國的良好印象。
其次,多邊外交、多邊框架由于有更多的參與者而更加透明、平等,使得中小國家愿意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大國主導的進程中來。“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在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多邊平臺的支持下,中國與沿線國家簽署了一系列區域性和雙邊性的合作協定,在20多個國家建立了56個經貿合作區。假如中國堅持以雙邊合作的方式來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當然可以更好地發揮中國實力的相對優勢,但是中小國家肯定會有更多的顧慮。通過多邊框架、多邊平臺可以有效減少中小國家的芥蒂,實際上有利于減少“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本和阻力。
最后,從長期來看,多邊框架下的制度性合作有助于普遍、廣泛地降低國際合作的成本,推動新的理念和規則的實現。而且,在當前反全球化思潮、排外思潮有所抬頭的情況下,中國作為二戰以來自由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的受益者,正在致力于維護和改進現存的國際秩序。“一帶一路”的建設目光首先瞄準的是周邊國家急需、風險較高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體現的是中國的勇氣和擔當。因此,其所具有的“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核心理念,與中國所提出的新型國際關系理念完全一致,也必然會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