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各莊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面積達800余平方公里。當年的雍正皇帝看過奏章之后認為清西陵的位置“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
清西陵的選址、設計和營建,嚴格在中國古代的風水理論指導下進行,選址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的寬闊谷地,這里萬山拱衛、眾水朝宗,金碧輝煌的古建筑群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既雄奇壯麗,又清幽典雅。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寢,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慶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緒皇帝);后陵3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3座,其他陵寢4座(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古代陵寢建筑
陵區內千余間宮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清西陵陵區內各陵園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紅門,周圍均用風水圍墻和火道、界樁圍繞。陵寢布局有主有從,皇后陵和妃園寢均以本朝帝陵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區,體現了附屬關系,表明陪葬之意。
各帝陵神道均與主陵神道相接,后陵神道與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狀的神道網絡。這些特點是清代以前的歷代皇陵所不具備的。整個清西陵陵區以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為中心,西面分布著清仁宗昌陵和清宣宗慕陵,東面分布著清德宗崇陵、溥儀墓以及阿哥、公主園寢和永福寺等建筑。
清泰陵是西陵的主體建筑,規模大,體系完整。清西陵以泰陵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東西兩側,規制與清東陵基本相同。過一座聯拱式的五孔橋,進入陵區,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條寬十余米、長5華里的神道貫穿陵區全部。
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樓、七孔石拱橋、石像生、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壯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黃瓦頂,木結構卯榫對接。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點金,枋心彩畫“江山統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調和,殿宇金碧輝煌。
清西陵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博物館,四座帝陵中除崇陵地宮被盜外,均保存完整,泰陵的三座石牌坊、昌陵隆恩殿內的花斑石墁地、慕陵的金絲楠木大殿、昌西陵的回音壁、祟陵的銅梁鐵柱等,都是清陵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
陵寢管理機構
現在西陵境內以滿族為主要居民的村莊,在清代時都是陵寢管理機構營房。這些營房的形成,始于雍正建泰陵,止于道光慕陵建成后。泰陵陵寢興工后,為守護山陵億萬年永遠之計,于雍正八年至乾隆元年先后在陵區周圍設立陵寢管理機構,負責陵寢的工程管理、祭祀等各項事務,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系統的、全方位的管理守護隊伍。這些陵寢管理機構分工不同,各負其責。
東西府是陵區的最高管理機構,其官員由皇帝的兄弟子侄等皇室人員擔任,其職責是監管、督察陵區一切事務,有權直接奏報皇帝。
泰寧鎮總兵是陵寢最高武職官員,負責八旗營和綠營的事務,泰寧鎮鎮臺是陵寢最高文職官員。
陵寢工部負責各陵寢的維修工程,制造部分祭器,制作各陵區在清明節祭祀時供放的大小佛花,制造各祭祀時所焚燒的金銀稞紙張,負責預備清明節行敷土禮所用的凈土、土筐、黃布護履。各妃園寢的四時大祭之日,司員還要協助內務府、禮部安設桌張、擺列酒樽等。
綠營是綠營兵居住的營房,因為綠營兵都是漢八旗人,所用旗幟是綠色的,所以又稱綠旗兵。他們負責陵寢外圍的保護工作。
八旗營房居住八旗兵,專職負責陵寢周圍安全,并參與陵寢的祭祀活動。
陵寢內務府主管行政和司法。司員到禮部庫房領取、送還祭祀時所用的各種金銀器皿,制作祭陵用的各種供品,熬制奶茶、啟閉宮門,殿門,打掃地面,支放雨搭,燃熄燈火,請送神牌,擺放桌張,陳列供品,遞獻奶茶,管理樹木。
陵寢禮部主要負責生產和供應制作祭品的各種原材料、物品,主持祭祀儀式、監禮、贊禮,讀祝文,焚化祝帛、紙錁,割除雜草,打掃地面,會同陵寢內務府、八旗兵共同管理金銀器皿庫,宰殺牛羊,制作肉食祭品,如太牢、少牢等。
軍事考場是官兵練武之地。
如今,這些陵寢機構營房的地址依然存在,只是名稱已被村莊名稱所取代,并且,現在有的一個村莊包含了過去的多個陵寢機構。
清西陵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18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期,中國陵寢建筑藝術風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古代陵寢建筑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寢建筑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
清西陵矗立于易水河畔、永寧山下,歷經三百春秋,向世人訴說著清王朝的興衰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