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疏制度往往采用的都是實封法也就是將文書進行密封,這折角重封、用印或者書寫姓名畫押的多個環節,這些措施擁有更強的保密性。宋代的密疏的內容是繁多的包括了舉薦人才、規諫君主或者還是各地方的自然災害。這是宋代君主與臣民交流的重要手段。宋代的密疏制度沒有形成特別的文體,但是已經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結構。為了使得密疏與君主的期望契合,宋代統治者往往在遇到災異事情的時候常常下旨請求密疏,并且引導臣民進行密疏。
皇帝無法查看大量的密疏就需要輔佐的詳情官,這種封事看詳機構稱之為封事看詳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復雜的就是審閱有價值的密疏供皇帝查閱。封事看詳機構都是由皇帝指定任命,一般都是館閣、舍人院、三省及其樞密省。封事看詳官對于密疏的處理流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密疏處理必須經過挑揀、皇帝復審、施行機構商議三個環節。皇帝在密疏處理中處于主導地位,不僅是整個流程的規劃者更多的還是參與者和監督者。
一、宋代密疏封裝方式演變
密疏方式也是在歷朝歷代不斷演變的,漢代時候的密疏簡稱為“皂囊”,書寫的材料往往是木板或者是利用竹子做的竹簡,上奏者需要制定簡易的黑布囊加以密封。漢代的密封方式一直延續到了兩晉時期,南北朝時期隨著紙張技術的提高以及君臣保密意識地提高密封方式也出現了變化。蠟封成為了主要的密疏方式,在唐代蠟封是地方傳遞保密公文時主要的封裝方式。
《通典》記載:從后緊卷至頭,勿念心空,則著一色紙直封題訖,入函,函用楊木為之。表紙數多少,遣之訖,安表納函中,三道縛面上,則系定,以白蠟填之,火灸,刀子削平,當心書全字。
唐代的蠟封能夠給密疏的內容保密上提供了保障,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蠟封制造及其運輸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到了宋代并不實用。到了宋代實封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密疏封裝方式,將密疏的紙張進行簡單的封裝,再者通過折角重封對密疏進行了二次封裝,最后才用印進行最后一步的實封。實封完畢之后再題字,在兩角折處用印。
二、宋代密疏的內容類別
在宋代政府對于密疏的內容管控上是十分嚴格的,涉及到機密事件都得需要密疏,宋代不僅僅是官員可以密疏上呈,百姓也可以擁有整個權力,這就使得宋代密疏的內容類性也是更加的復雜。檢舉的密疏占據了密疏內容的大部分,檢舉密疏就是以臣民彈劾官員為主要內容的密疏。宋朝建立之初建立了各項檢舉機構為密疏檢舉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檢舉的密疏渠道提高了臣民密疏檢舉的熱情,從小的禮儀到大的謀反都可以檢舉。
在宋代密疏內容上除了檢舉官員的密疏還有建議的密疏,建議密疏就是朝臣對朝廷的政務發表意見提出意見。這是君臣溝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古代帝王決策行政、軍事事務的重要參。軍事情報的保密尤為重要,所以在軍事建議之中往往會采用密疏的形式,在宋代軍事上與周圍的少數民族戰火不息群臣常常利用密疏建議和戰,這對當時的時局是有所幫助的。
密疏是一種保密制度,文書在古代是重要的信息傳遞載體。宋代的密疏制度逐漸的制度化,使得密疏成為了社會上各個階層表達自己意見的重要途徑,占據了生活上重要的位置。宋代的密封采用了新的方法:實封,通過對密封進行普通包裝后再用斜角重封用印,能夠為密疏的內容保密提供二次的保障能夠減少樞密在傳遞過程中的磨損。密疏的內容也是豐富多樣的大多分為了檢舉、建議、答疑等等,檢舉性的密疏將全體官員置在了臣民的監督之下,這對宋代的監察體系上來說是一個擴展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