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一宗族供奉祖先的場所,一個村寨大都以祠堂為中心,祠堂先建,再圍繞祠堂建設其他民居。潮人很重視祖宗崇拜,祠堂的建筑大都要經過扶箕,取得祖先“同意”,且祠堂修建時的尺寸都有一套相當完整的本地營造法,每寸每尺都有有嚴格的規定,把幾乎所有民居裝飾藝術都在祠堂上展現,這反映了潮人飲水思源,報本返始孝思,又是潮人精益求精的體現。
一個祠堂的石雕藝術主要集中在門樓肚,而木雕藝術主要集中在內部的梁架結構,包括雀替,斗拱,抬梁等等。祠堂藝術可以很體面地展示本宗族在本村的經濟實力,地位,還可以展示宗族的文化品位。同時,人們認為,一個祠堂的的風水好壞,直接影響到本宗族人的運氣、命運。
潮汕祠堂講究“過白”的設計,可以控制前后兩進廳堂之間的距離,程建軍教授在《藏風得水--風水與建筑》中指出,過白的方法就是“站在后進神龕前香案后,從離地面1.5米左右米高處(約香爐燃香點)向前望去,在人眼的視野范圍內,前進廳堂正脊上沿水平線之間構成的‘視窗’要能看見天空,使前面那座建筑屋脊上還有有一線天空被納入畫面,所見天空光稱為‘白’,‘過白’就是觀者所見到的天空光透過這‘視窗’的現象。”
作者又指出,在建筑美學上,這樣的設計可以形成優美的視覺效果,形成了框景,有利于采光與通風,在春天天氣潮濕的時候,可以使二進間接受熱輻射,使木制的梁架結構,更能耐用。如果過白尺度過高,則陽氣過剩,如果無白尺度,則有壓抑感,陰氣過剩,可見,古人這套傳統的做法是相當嚴謹科學的,墻體的設計建筑也要配合“過白”。
與潮汕其他建筑一樣,潮汕祠堂設計也相當講究“壓白”尺法。由于傳統的觀念下,祠堂的受到神秘的營造法相當神秘,特別是壓白尺,有一套相當完善的歌決,現在瀕臨失傳。古代的工匠與相地先生(特別是理氣派)把木工尺與九星圖各星宮相聯系,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
壓白尺法有寸白與尺白之分,寸白就是寸單位的使用方法,尺白就是尺單位的使用方法,程建軍教授在《藏風得水--風水與建筑》中指出:一般而言,寺廟學宮等大型建筑都用尺白與寸白,一般民居則只用寸白,但也要分地區而論,比如潮汕地區的原則是“尺白有量尺白量,尺白無量寸白量。”寸白九星及五行屬性關系如下,一白,五行屬水,吉;二黑,五行屬土,兇;三碧,屬木,兇;四綠,屬木,兇;五黃屬土,兇;六白屬金,吉;七赤,屬金,兇;八白,屬土,吉;九紫,屬火,次吉。
據筆者調查,現在的潮汕工匠也都以口頭歌訣的形式傳授學徒,口訣有天父卦與地母卦之分,相地先生為祠堂相地時候會先起一個天地卦。程建軍教授指出:天父卦尺白,寸白是用于垂直向度,(房屋高度)的尺度口訣;地母卦尺白,寸白是用于水平向度(房屋進深與面寬等平面尺度)的尺度口訣。筆者在田野考察中發現,現在潮汕許多祠堂修繕時候都墻體尺寸按原貌,人們大都不知道壓白尺方法,只知道祖先設計時候有其道理,如果擅自修改尺寸與方位,會遭遇不幸。
當潮汕工匠設計的空間尺度比例與壓白尺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的時候,就形成了潮汕地區的杖桿法,程建軍教授認為:杖桿是大木師傅進行房屋設計的工具,其形制各地不同,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樣,杖桿法就是工匠用于房屋營建的設計及施工尺度確定的檢驗方法。潮汕地區的杖桿四1.86丈的確扁方木桿,在杖桿的正背面兩個別大案面包上班,標有兩個別尺寸系列,尺寸系列數字組合原則是以1.8尺的等差數列,為關系。作者同時指出:這些數字系列便是民居設計中標的確主要控制尺寸。
實際設計師中的確尺寸均落在杖桿上,設計完杖桿,一幢建筑也就設計完。杖桿數列的取值以1.8尺為模數,總長1.86丈,這些均與壓白尺法中的一白、六白、八白有關聯.潮汕民居廳房建筑面寬的大小差值使以兩瓦坑在來增減其規模。而1.8尺度的數值剛好是兩個瓦垅的寬度。這樣形成一套完整又嚴謹的設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