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石作名稱很多,僅臺基上的石構件就有土襯石、陡板石、埋頭石、階條石、柱頂石等,不同的石構件還有不同的形制和加工講究,本期推送就為大家一一介紹。
石作的材質
古建筑中常用的石材有很多種,但以青白石、漢白玉、雪花白、花崗石、青砂石等為主。
青白石
青白石的種類較多,同為青白石,由于顏色和花紋相差很大,又分為青石、白石、青石白碴、磚碴石、豆瓣綠、艾葉青等。青白石質地較硬,質感細膩,不易風化,多用于宮殿建筑及帶雕刻的石活。
漢白玉
一般認為和白玉比光澤度不夠而最初被稱為“旱白玉”,又被細分為“水白”、“旱白”、“雪花白”、“青白”四種,雖然和青白石同屬于大理石,但質地更軟更細,強度和耐風化、耐腐蝕的能力均不如青白石,一般用在大式建筑的欄桿等處。
雪花白
這種石料特指河北曲陽和山東掖縣等地的石料,多用于欄桿、須彌座的雕刻,清代以前的官式建筑并不適用這種石料,目前所見的實例基本上以現代的仿古建筑居多,修復文物建筑時應按原有的石料恢復。
青砂石
青砂石屬于沉積巖,呈豆青色,質地松脆,易于風化,不能承重,但易于加工。一般小式建筑多用。
花崗石
花崗巖種類很多,因產地和質感不同,有很多名稱,主要有麻石、金山石和焦山石。北方出產的花崗石多為黃褐色,稱為虎皮石,民居中常常用來砌筑山墻,即“虎皮石墻”。其余的統稱為豆渣石。花崗巖質地堅硬,不易風化,適于做臺基、階條石、地面等,但石紋粗糙,不易精雕細鏤。
石作的工序
《營造法式》規定:石料加工有六道工序:
①打剝──鑿掉大的突出部分;②搏──鑿掉小的突出部分;③細漉──基本鑿平;④棱──邊棱鑿整齊方正;⑤斫砟──用斧鏨平;⑥磨──用水砂磨去斫痕。
宋代《營造法式》規定了磚石作的四種形式,這也成為后來磚雕技法的雛形,第一種叫“剔地起突”即高浮雕。
第二種叫“壓地隱起”,即淺浮雕,把除花紋以外的地子均勻鑿低一層。
第三種叫“減地平級”,即線刻,沿花紋四周斜著鑿去一圈,但花紋不高出表面。
第四種叫“素平”,即在光平的表面上雕陰線花紋,也被認為指光平的表面。
清《工程做法》規定做法有做糙、做細、占斧、扁光、對縫、擺滾子叫號、灌漿等,工序和宋代近似,但包括安裝在內。
同時,為了掛住灰漿、防滑和美觀的作用,在石板看面上用鏨子特意刺上印子,叫做刷鏨道。形式有斜的,順的,也有是交互方向的。
平面剁斧后,即開始刷鏨道。在操作前,必須先放一次線,以校正規格,確定是否水平。然后按照所彈的“金邊線”用扁子刮去“金邊”,刮金邊的深度以不超過鏨道深度為宜。
在“灌漿”這一工序中,使用灰漿粘合。據唐代安濟橋銘文,隋代建趙州安濟橋時石券接縫已用米漿和石灰,宋、清制度也規定用石灰漿,大的石結構部件間還用鐵鋦拉結,宋代稱為“鼓卯”。鐵鋦與石的接縫往往灌入熔化的松香等粘合料。
灌漿要用桃花漿或生石灰漿。灌之前可進行必要的打點,以防漿液外溢,弄臟表面。灌漿既應注意不要有空虛之處,又要注意不要過量,否則會把石材撐開。
石作的應用
石作的應用十分廣泛,古建筑的基礎工程和臺基工程中都是由石材構成,石材和木材相互配合,柔中帶剛,是中國古建筑自成體系的特點之一。
古建筑的基座深厚堅固,房基槽坑以下先打木樁,以碎石掐檔,灌漿砸實,礎基多用碎磚、夯土搗實,之上安置石礎,這種“柔中帶剛”的結構,是古建筑抗風抗震的一大原因。
在小式建筑中,踏跺直接通向臺明,在一些大式建筑尤其是宗教建筑的正殿前,為了舉辦一些儀式,常常在面闊正中伸出一座平臺,叫做月臺。大式建筑的臺明一般有1/5檐柱高,小式建筑有1/5-1/7檐柱高,月臺應該比臺明矮一階或“一踩”,即一個階條石的厚度。
在轉角石活(埋頭石)中,埋頭和陡板石上還做榫卯,以保證壘砌的穩固,在石柱礎上,有時也做管腳榫或套頂榫(常見于爬山游廊等有升降的建筑),以便和木構件貼合。
另外,還有一些獨立的石構件,由于功能上和美觀上的作用替代和模仿了木構件,例如前檐的石柱子、石欄桿,以及部分石塔、石牌坊等。
在石作仿木構件中,因為石構件的特點,無法像木構件一樣零碎輕巧地拼接,而只有保持整體性才能保持穩固,工匠就將石構件做成一根根長條,后端插入建筑自身,進而模仿出木構件層層疊加的效果。
在牌坊和牌樓等附屬建筑和經幢等小型建筑中,石構件對木結構的模仿就比較容易,對斗拱常常只在表面雕刻出外形,這也是古建筑營造因時制宜的智慧。
石作和磚作瓦作一樣,是建筑工程的重要工序,在各道工作基本完成后,木結構建筑的營造才基本上告一段落,這也是宋代《營造法式》和清代《工程營造則例》中記載的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