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原稱僮族,主要分布在桂、粵、滇、黔、湘等地。先秦時期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百越部族中的“西甌”“駱越”等,是壯族最直接的先民。云南壯族和廣西壯族同源,是我國歷史較悠久的一個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居住在今廣西云南的壯族就和當時中原人民有了較為密切的交往。
云南壯族主要分布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曲靖地區等。壯族多居住于平壩河谷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千百年來,壯族形成了“積木而棲,位居其上”住房模式。干欄式房屋是壯族傳統建筑形式之一,全樓居最為古樸、輕巧,能反映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別致優美的建造風格。
這種樓房一般面闊12米,進深8米,高6米左右,一背四面坡,一般為三柱落腳、七柱落腳、九柱落腳不等的純木料結構吊腳樓房,青瓦或茅草覆蓋。全屋共24根圓柱,縱橫使用通枋把柱穿連為排柱,房屋的四壁全用標準的木板裝欄。開三間,內為三層,底層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養畜禽;中層為人居,距離地面1.8米,鋪設木板,干燥防潮,客廳、廚房、寢室均設于此;那倫、者兔、者太、底圩一帶在二樓建灶砌火塘,火塘上面吊一竹篥,用作熏烤潮濕物品。頂層存放糧食、掛臘肉和其它食物。
整個建筑具有適應于南方山區地形、氣候和預防毒蛇猛獸侵擾的優點,精巧別致、干燥通風、居住舒適。“干欄”式房屋依山傍水,從建筑布局、整體結構及其功能特征,反映了壯族人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壯族建房,從伐木選料、擇址動土、劃線開挖、立柱上梁到落成遷居,均有一套較為講究的傳統習俗。
在建筑風格上,少數人家有廂房(耳房)、前房成走馬轉角樓四合院;富裕人家比較講究,樓梯用石條砌,兩邊有石飄帶裝飾;樓梯口看臺兩側有兩根雕飾廊柱和花欄,有的板壁雕飾花鳥蟲魚等圖案。歷代壯族首領受中央冊封為王、候、土司或達官貴人,其官邸建筑也是干欄連環布局為若干相通的走馬轉閣樓,更顯舒適、安全而又氣派。
房屋的正堂屋(中層),大門正對面為神臺,上祭“天地國親師”位,左為祖宗牌位,右為“司命灶君神”位。設神龕,下為土地神位,擺八仙桌。靠板壁處各有兩條長條凳(春凳)。在村寨中,一般都建有寨門,河道上則建有風雨橋,有的還建有祠、廟、亭、塔,蔚為壯觀。
干欄民居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加快,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在國內,連片的干欄建筑已經寥寥無幾,因而廣南地區的干欄建筑顯得彌足珍貴,這些傳承的民族文化遺產凝結著民族群體深厚的情結。如今,居住的房屋已經朝著現代居室方向發展,為磚石或鋼筋混凝土構造,但一些房屋的結構還保留著干欄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