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寧波姚江之畔的河姆渡遺址橫空出世,7000年前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載入一代人的教科書。同時,也拋給世人一個問題,河姆渡人從哪兒來?
半個世紀以來,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尋尋覓覓。
2013年,一場臺風雨淹沒了余姚三七市鎮的草堆,兩位放羊的農民在被水化開的土壤中驚奇發現動物碎骨、貝殼碎片,東西交到考古人手上時,令人一驚。
經過數年的準備和發掘,2020年5月,余姚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對外發布。碳14測年數據表明,這是一處距今7800年至8300年前的史前遺址。
這里,曾經吹過8000年前的海風,人們在這里乘舟逐浪,采集貝殼為食——專家表示,這是一處全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表明余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明的重要源頭區域。
這一發現把寧波的“童年”往前推進了1000年。
遺址性質:
中國“貝丘”之最
井頭山遺址從2019年9月開始正式發掘,2020年7月基本完成一期基坑考古工作。
現場發現了大量遺跡、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成堆的貝殼。從性質上說,井頭山遺址是一個貝丘遺址。它所指向的海洋屬性,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此。
蚶、牡蠣、海螺、蛤、蟶,這五大類貝殼,在井頭山存量最巨。大多是吃剩的空殼,也有一部分沒來得及撬開的。因為這些空殼,井頭山遺址擁有一個“綽號”:史前人類生活垃圾堆放場。
以往中國沿海地區的考古發現中,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福建、廣東、廣西沿海及臺灣、海南等地發現過上百處貝丘遺址,這些遺址的年代均在6000年以內。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發現的首個貝丘遺址,突破了人們對于中國沿海地區史前遺址時空框架及其分布規律的認知。
井頭山遺址的許多發現都體現出鮮明的海洋特征。比如,村落的灘涂區上留有不少遠古先民捕魚用的遺跡和工具,木構圍欄、成排木樁,還有多支船槳、魚罩、漁網、成堆魚骨、散落的海魚脊椎骨等。眾多發現揭示,井頭山遺址是一處瀕臨古寧波灣,依托海洋資源,以海產捕撈型漁獵經濟為主要生業方式,兼及采集和早期稻作農業生產的遠古村落遺址。當時的人類下可入海捕魚,上可進山打獵。
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評價井頭山遺址是“復合式生產模式”的體現,是漁獵文明向農耕文明過渡的見證。將井頭山遺址與河姆渡、田螺山、鯔山等遺址連在一起,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史跨出的偉大一步。
遺物代表:世界最早木碗
考古人發現,井頭山人對木材的選擇已有豐富經驗,比較硬的木材會用來制作船槳、斧柄等生產用具,而桑木,經常被用來加工制作成相對小巧的生活器具。
后者誕生井頭山遺址的另一個“最”——世界上最早的木碗。
比起河姆渡那只著名的木胎漆碗,井頭山這只木碗顯得非常“樸素”。整只木碗呈黑褐色,碗口比今天家用吃飯的碗稍大,碗內深度也要深一些;碗身縱向排列一條條輕微的木紋,呈流線型,展現木頭原始的紋路,沒有人類妝彩。讓人驚奇的是,碗的口沿還有一截彎耳形的柄,像一只小耳朵,叫掛耳;木碗的碗底,還有四個矮足,定名為“四足單耳桑木碗”。
在河姆渡、田螺山,考古工作者都發現過不少桑木材質的器具。據推測,當時可能已出現桑樹種植和早期養蠶織布。
與此同時,植物考古專家在井頭山遺址也發現了“耕種”痕跡。比如,通過篩檢大量水稻小穗軸,據其特征判斷,相當一部分是栽培稻;一件陶釜殘片上緣,黏著數十粒黑乎乎的碳化米粒,形成“鍋巴”;另一件火燒過的陶釜殘腳,也發現有稻殼元素。足夠證據表明,井頭山人的木碗,曾經盛過香噴噴的米飯……
在中國綿延數千年的“耕織”生活,在8000年前的史前寧波就已經存在嗎?這是井頭山拋出的一個設問。
發現意義:文明的曙光
教科書里說,人和動物的區別是會使用工具。從發現看,井頭山人已經學會使用形形色色的工具。
他們打獵,捕到過鹿、豬、狗、水牛,動物遺骸還被加工成形形色色的骨器,比如鏃、錐、鑿、魚鰾、笄、哨、鹿角錐、針;他們制陶,會做陶罐、陶杯、陶碗、陶壺,有些陶器上還有繩紋和方格紋,展現出原始審美;他們打磨石器,出土遺物有斧、錛、錘、鑿、石球、墊餅、磨石等;木器除了上文提到過的船槳和木碗,還有矛、柄、杵、雙尖頭棍等共上百件。
他們還會使用組合器。井頭山有一系列“明星產品”,手柄是木器,頂上有個凹槽,正好嵌入打磨過的石塊,單面刃的石錛、平面的石錘都可以。如此一斧砍下去,因為受力面是石頭,工具效能大大增強。
專家探查,8000年前平均氣溫大約比現在高3℃,為了納涼,井頭山人發明了竹編的扇子、涼席,編織紋理與今日相較并無二致……
整個井頭山遺址出土大大小小的器物共400多件,合在一起,反映出一處沿海地區史前聚落生動的生活場景。
最后的一段時光,該聚落趨于消失,原因或為海平面上升,人類不得不往更高處的山坡遷移,這也是該遺址埋藏極深又全為海相沉積淤泥覆蓋的原因。
關于井頭山遺址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據記者最新了解,遺址二期發掘已開始準備,考古學家計劃在一期基坑的西北側展開新一輪考古工作,為尋找井頭山人的居所繼續努力。而一期發掘的資料整理、繪圖和文物修復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隨著國家對考古工作重視與支持力度加大,井頭山遺址有望在未來以遺址公園的形式正式與市民見面。
專家點評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伍醒:沉淀著8000年的歲月,訴說著我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海洋文化。
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志強:用力發掘,用心宣傳,使之成為寧波歷史與文化的新標識。
光明日報寧波站副站長曾毅:跨越8000年,前推了寧波的歷史。
經濟日報寧波記者站站長郁進東:改寫華夏文明史的重大發現,表明寧波不僅在當下,在遠古就為中華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