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貴州高原上最古老的一個民族。有人認為它是“古夜郎”的后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區,民諺說:“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巖旮旯。”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散遍布全省各地。仡佬族先民的民居形式,以“干欄”為特色,貴州北部地區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住宅樣式。
干欄式房屋,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筑。南方一些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采用這種古老建筑形式。
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地域的仡佬民居有著不同的特點。居住在平壩、安順、普定、六枝一帶的仡佬族,其住房附近的布依族和漢族“屯堡人”大同小異。“屯堡人”喜歡修建石碉耬,這種易守難攻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對當地仡佬族民居很有影響。
黔西、大方、畢節,織金等地的仡佬族,房屋為木結構,但不是吊腳樓,過去多以茅草蓋頂,砂土夯墻,這與經濟條件和高寒山區保暖防雹的髹要有關,茅草房屋建得特別厚實、整潔。屋脊和屋檐相當講究,檐下收篡處精心編織造型。各異狀結,如詞蓋瓦屋面的封檐板樣,具有很好的藝術裝飾效果,被入譽之為“貧女巧梳頭”。這一帶。木材較少,通常只有朋間兩端木構架,次間兩極為土墻。
在遵義、仁懷、道真、務川一帶的訖佬族,自然條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蔥芳,屋尚覆蓋小表瓦,四壁豎裝木板壁。若是土坯墻、夯土墻或者簇條墻、籬笆墻,則刷白灰,清爽明決。
居住在石盯、思南、布鞏、施秉一帶的訖佬族酷愛修建干闌式翹角樓,很有特點。石盯花橋一帶農村,棟棟小樓飛橡翹角,竹木掩映,秀麗迷人。這些訖佬民居的體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很深,檐下空間成為開放式倉庫,秋收時節,家家戶戶,檐下挫漪金燦燦的包谷,紅艷艷的辣椒,一派豐收景象。
一般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結構的“穿斗房”,有石結構的石板房,還有茅草房。穿斗房以木做梁架,厚木板裝鑲作壁。石板房用石筑墻體,薄石板蓋屋頂。茅草房多以板筑泥墻,屋頂蓋茅草;也有的木構架梁柱,用竹編為骨,外面涂泥做墻,屋頂蓋茅草為房。
民居建制,多為二層樓居建筑。中間為堂屋,供祖先牌位及待客,無天花板及樓板。兩側為臥室及廚房,樓上設糧倉。畜欄稱“圈藏”,附于正房之后或左右兩端,略矮,忌與住房屋脊相接。院落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兩端有耳房,左右側建廂房。
居屋通常為長三間五柱落腳結構。財力富裕者建長五間、不足者修獨間。大多數住房仿漢族房屋格局,為一列三間平房。中為堂屋,兩側為廂房,每間廂房又各隔為前后兩小間,用前一小間作廚房外,全用作臥室。前一臥室有一火炕,火坑里終年薪火不絕,是家人每日就餐處。
堂屋與廂房之間均有門互通。堂屋正壁前置方桌一張。磨、桶、犁、簸、盆等常用器具亦多放于堂屋內。只有婚喪、祭祖時才在堂屋舉行。屋頂下安樓枕,上鋪籬笆,一般不住人,作堆放糧食用。
屋前為平地,俗稱“院壩”,用作晾衣物、曬糧食、放雞鴨。院壩兩側各為牛、豬圈和堆放柴草的簡易房屋一間。與住房構成三合院。屋后或院壩前為菜圃,三合院四周多有桃、李、犁樹或竹叢。仡佬族住區大部地處貴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古稱“跬步皆山”,可謂“開門見山”。
仡佬族大多同宗聚族居住,一個宗族的各個家戶毗鄰建房形成村寨。住房構造形式及建筑材料,則視其經濟條件、人口多少,地理環境而有所不同。居住在丘陵河谷、平壩地區的仡佬族,多依山傍水建房,房屋一般較高;居住在高山的仡佬族群眾,通常選取向陽避風處建造,房屋大多比較低矮。往往注重房屋地址的選擇,有“山管人丁水管財”之說。
仡佬族民居建筑作為仡佬族民俗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今,在城鎮建設進程中,原汁原味的本土民居越來越少,鄉土文化正在消失。挖掘和弘揚仡佬族的傳統文化,對促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和保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