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到有“廣東北大門”之稱的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漫步在縣內的丹霞綠道上,可見“仁”文化主題的雕塑遍布。
中午時分,不時有市民坐在寬闊的錦江河邊休憩。“現在亂扔垃圾的現象沒了,環境也越來越美了。”市民王阿姨推著嬰兒車在綠道上曬太陽,她表示家就住在附近,平時喜歡來散步,呼吸新鮮空氣。
“我們這里的居民大部分來自全國各地,本地人不多,我們不分本地人和外來人,來了就是客。在這里的餐館,五六張桌上可以聽到五六種方言,甚至餐館老板不一定是本地人。”據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子初介紹,仁化縣特點是包容,推廣仁者愛人,“仁愛的核心是仁義博愛,甘于奉獻,人人愛自己的家鄉,人人為自己的家鄉做事”。
仁化縣位于世界自然遺產地丹霞山下,建縣距今有1500多年,是唐代詩人名相張九齡等名人故里。歷來為商貿集散地,縣內古驛道、古村落、古塔眾多,現留存有唐、宋、明、清歷代不同風格的寶塔14座,被譽為“中國古塔之鄉”,其中云龍寺塔是華南地區五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國家級唐塔。
近年來,仁化縣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把“仁化”之名與“仁愛”文化相結合,推廣“仁愛”文化品牌。運用“仁”“愛”文化元素,建成了“仁”文化公園、“仁”文化綠道等“公園綠地文體便民10分鐘服務圈”;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從縣城主次干道沿線到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仁化圍繞城市品位提升、居住功能提升等方面下“繡花”功夫,其中實現縣城大街小巷以及鎮、村路燈亮化全覆蓋。
公共基礎設施的提升不止于社區。據介紹,仁化縣連線連片建設具有丹霞紅色特色鄉村風貌示范帶,輻射帶動全縣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打造省際交通廊道,改變環丹薄弱地段環境“臟、亂、散、差”的面貌;完成縣城主次干道沿線商鋪廣告牌更換項目和人行道改造工程,涉改面積5.76萬平方米。
與此同時,仁化實施教育設施提升工程,異地新建田家炳小學、城北小學和特殊學校;推進公廁改造提升工程,改造老舊公廁10座、新建公廁4座。
漫步縣內街道,不時出現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開展文明勸導、環境整治等活動。目前該縣實名注冊志愿者近3萬人,志愿者服務隊334支,人均志愿服務時長達73小時。
2020年11月,韶關市仁化縣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供樣板。
“經過這么多年創建文明城市,我們也給民眾帶來了福利。但也有不理解的,比如在門店管理方面,商家此前習慣占道經營,認為比較好賣,但我們需要入店經營。”李子初稱,創文無止境,除了改善老城區路面建設和排水功能等基礎設施外,民眾的素養也需要提升,“例如文明養犬等,創文就是以人為中心,創文就是惠民”。
據介紹,仁化縣還開展誠信評價,發布誠信“紅黑榜”;開展出租車、公交車行業整治,規范文明服務行為等。通過實施風尚提升工程,提升全民綜合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