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絕”,指的是景泰藍制作技藝、雕漆技藝、金漆鑲嵌髹(xiū)飾技藝、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京繡、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北京玉雕、象牙雕刻八大工藝門類。它們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在清代均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新的高峰,并逐漸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
“燕京八絕”包括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曾在明清時期盛極一時,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的高峰。但在歷史的遞嬗演變中,以“皇家工藝”為代表的“燕京八絕”曾一度遭遇手藝失傳的危險境況。
景泰藍
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制作達到了最巔峰,制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稱這種金屬器為“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玉雕
在玉雕漫長的工藝發展歷程中,明清時期,玉器開始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即南玉作、北玉作。南玉作以蘇州、揚州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為中心。清代,大批南玉作能工巧匠來到北京,形成了集兩家之長,融南、北玉作之美的北京玉器。
牙雕
牙雕舊時又被稱為“皇家工藝”,產品主要作為皇家貢品。北京牙雕以仕女、老人、佛像、器物、花卉等見長。早期的牙雕仕女,人物動態變化不大,被叫作“棍子人”。
北京牙雕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作品出現了組雕或群雕等形式,雕刻技法上也吸取了多種表現形式,綜合運用圓雕、浮雕和鏤空雕等技法。這為大型牙雕藝術作品的創作提供了條件。而同玉雕一樣,大制作的巨制往往最能表達牙雕工藝登峰造極的藝術境界。
雕漆
雕漆是北京特有的工藝。清代的雕漆工藝紋樣更加細膩華貴,往往集繪畫、雕刻和漆飾工藝于一身,創作出了難得的精品。
雕漆有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前者是琺瑯里,后者為漆里。雕漆的顏色有紅、黑、黃、綠等多種色彩,其中以紅為主,所以雕漆又叫“剔紅”。但清代的雕漆工藝最大的成就還不是“剔紅”,而是“剔彩”。重色雕漆當時很流行,但色彩和雕刻技法都比明代有很大的進步。漆色雖仍以紅、黃、綠等為主,但較明代更加豐富多彩,同為黃色,開始有了正黃、土黃、橙黃之分;綠也有墨綠、草綠、正綠之別,最主要特征是出現了紫色漆。
金漆鑲嵌
中國的漆器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北京漆器主要有兩種,一是雕漆,另一種是金漆鑲嵌。這兩種漆器都具有古樸沉穩、做工精細的特點,是北京漆器的代表。
史料證明北京金漆鑲嵌在元代已經頗為成熟,當時設有油漆局,屬工部,配備副使一員掌管髹漆之工。元代開創了軟螺鈿新工藝,漆器主要品種有雕漆、戧金和螺鈿鑲嵌等。到了清代,在內務府造辦處下設42作中專門有“漆作”。產品主要有車、小船、轎、儀仗及皇室、貴族所用的日用家具和器具及各種裝飾擺件。
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它是用金、銀等材料,鑲嵌各種寶石、珍珠,或用編織技藝制造而成。花絲鑲嵌分為兩類:花絲,是把金、銀抽成細絲,用堆壘、編織技法制成工藝品;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后鏨出圖案,鑲以寶石而成。
花絲鑲嵌工藝以北京、成都最負盛名。北京的花絲鑲嵌,以編織、堆壘見長,還常用點翠工藝,即把翠鳥的藍綠色羽毛貼于金銀制品之上,效果更佳。花絲鑲嵌與玉雕、雕漆等工藝門類相比,算是一門小手藝,更多的是作為點綴和襯托。但通常藝術品的美感和奢華往往就是體現在細節的處理上,花絲鑲嵌便能起到這種畫龍點睛的作用。清代很多宮廷藝術品,為表現其身份與財富的象征意義,往往是用金絲點綴其間,花絲匠人們也是極盡能事,以頭發絲上雕花的精細,將原料的材質美表現到極致。
宮毯
編織地毯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元代時,元大都就已有專為皇宮編織地毯的作坊,到明清時期,則已大為發展。清雍正元年在北京織染局里有9名毯匠專門為皇帝編織地毯,咸豐年間,大批西藏織毯工匠進京,手工地毯在北京更加興盛繁榮。
北京手工織毯制作工藝考究,圖案豐富多彩,因為過去曾是皇宮專用的御用品,所以又叫宮毯。北京織毯有地毯、壁毯、臥毯等多個品種,原材料以羊毛、絲線為主,織結堅牢,毯面柔軟。北京宮毯則以傳統圖案著稱,融中國繪畫、刺繡、織錦、建筑裝飾藝術于一體,有京式、古紋式、民族式、錦紋式、花鳥式等等,圖案講究紋樣對稱,給人以四平八穩之感,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氣息。宮廷藝術掛毯也將中國畫與西洋畫融為一體,創作出中西合璧的韻味。其以工藝精細、樣式美觀、圖案多彩、色調素雅而馳名世界,被西方人稱為“東方藝術的代表”。
宮毯的制作分為設計、編織、片剪和整理四大工序。工藝師設計出織毯的花紋圖樣后,還要將它按照織毯的尺寸放大,并用不同符號標識出不同顏色的毛線。然后按照圖樣以經線、緯線交叉的方法將一根根毛線編織成片。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精美的織毯就一點一點地成型了。
京繡
京繡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遼時興旺,在燕京曾設有繡院。元朝定都北京后,隨著封建王朝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宮廷為了更好地為其服務,集中中國各地優秀工匠進京,使這技藝進一步提高。之后京繡將金銀線用于刺繡,以顯示金碧輝煌,貴重珍奇。金線是用黃金錘箔、捻線,材質貴重,工藝復雜,這種繡法在其他地區的繡品中是很少見到的。自明朝以后,京繡的針法技藝,用工用料、紋樣圖式等呈現出的特色日趨鮮明。清時京繡更為興旺,光緒年間,京繡更是名揚海內外,京城涌現出幾十家繡花莊,在前門外的荷包巷西湖營的繡花街,成了京繡制品的薈萃地。
京繡是較早產生的刺繡派別之一,以北京為中心,輻射河北、天津等周邊省市地區。北京刺繡雖然出自北方民間,但在清代,尤其是清末民初,受蘇繡影響很大,另外還受到湘繡、粵繡、蜀繡的不同影響,因而京繡在近代博采眾家之長,一度成為眾家之首。在歷史上大量京繡主要供奉宮廷帝王侯爵服飾之用,因而京繡又被稱為宮繡。在京繡工藝中,是先用金銀線來盤成花紋,然后用色線繡固在紡織平面上,這種繡法在中國繡品中是獨一無二的,每件京繡工藝都顯出皇室氣派、金碧輝煌,貴重珍奇。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燕京八絕的相關信息,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北京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