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民俗中,臘月初八日這天被視為春節的前奏,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好吃的節令食物,北方兒歌道:“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的來歷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由臘日演變而來。臘日,一說始于上古伊耆氏祭祀農神的蠟祭。一說始于周代的臘祭,是古人歲末祭祀先祖的日子,古人將成塊的干肉稱為“臘”,用臘祭祀,所以祭祀日稱為臘日;也有說“臘”就是“獵”的,古人獵取野獸祭祀,故稱臘日。
到了漢代,定冬至后第三個戌日為臘日,后又將十二月初八日定為臘日,從此民間便以十二月初八為臘八。因臘日定在十二月,因此農歷十二月也叫臘月。
道教習俗中的臘日不只一個,而是有五個,其中正月朔為天臘、端午日為地臘、七夕為道德臘、十月朔為民歲臘、十二月正臘日為王侯臘,是道教的五齋祭日。清代皇家在這五臘日都要辦道場祭祀,天臘道場在天穹寶殿,地臘、道德臘、王侯臘道場均在大高殿,民歲臘道場在大高殿或大光明殿。
天穹寶殿和大高(玄)殿
喝臘八粥
臘八這天,最普遍的民俗莫過于喝臘八粥,這是一種用多樣食材熬制成的粥,營養豐富,味道甜美。
關于臘八粥的來歷有各種說法,一說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用紅小豆熬粥,祛疫迎祥。在《月令精鈔》也有“以諸谷米果豆煮粥相饋送,謂可辟邪驅寒”的記載。
一說是有個世家子好吃懶做,在父母亡故后,奢靡浪費,坐吃山空,在臘月初八的早晨只能將家里所有角落里掉落的各種米粒掃到一起煮粥果腹。家徒四壁、斷米斷炊終于使其覺醒,后發憤圖強、重振家聲,為了教育后輩,每年臘八都要吃臘八粥。
從史籍記載來看,臘八粥源于佛教習俗的這一說法得到更廣泛的認同,所以臘八粥又叫“佛粥”。
《三寶感應要略錄》中稱“浴佛會”起于唐代,設在農歷臘月初八。每當節日來臨,佛門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民家亦以果子雜拌煮粥而食,供佛齋僧,又名七寶飯。八寶粥便是在七寶五味粥、七寶飯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據《清異錄》記載,北宋初年開封城有名為“法王料斗”的民俗食物,據學者推斷,“法王”是佛教里對佛的尊稱,“法王料斗”可能就是臘八粥?!吨刑煊洝份d:“宋時東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謂之臘八粥”?!堆喽加斡[志》也記載:“是月(十二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紅糟粥以供佛飯僧,都中官員士庶作朱砂粥。”
古人的臘八粥的做法和現在不盡相同?!段淞峙f事》記載南宋時候的臘八粥配方是胡桃、松子、乳?。ㄞΓ?、柿、栗。
《明宮史》記載,人們在臘月初八日之前將棗錘破浸泡在水中,到了初八日加入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
到了清代,不同地區的臘八粥從配料、熬制、食用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在杭州,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柿子、栗子來熬臘八粥;在吉林,人們用雜米和棗、栗子、果仁煮粥;在直隸永清縣,臘八粥用五色豆米和棗、栗子煮成;在江蘇太倉州,人們將姜菜、雜果和豆米混合煮粥;在陜西岐山縣、咸寧縣均煮肉糜,在延綏鎮煮食果肉粥;寧夏府的人“煮粥以豆、肉,曰臘八粥”。
清宮檔案里,詳細記載了北京雍和宮熬煮臘八粥所用的食材,包括小米、黃米、江米、豇豆、粳米、綠豆,這是皇家版的臘八粥。
千百年來臘月初八食用臘八粥的習俗被延續下來。清代人們將煮好的臘八粥饋贈鄰里或是贈給那些貧苦的人;順天府人要趕在五更前食用臘八粥,相傳是因為“食粥早則五谷收成亦早”。從食用臘八粥的民俗中,也體現出古人和睦鄰里、救濟貧弱、重視農業生產的觀念。
其他民俗
古人過臘八可不只是食臘八粥,還有造臘酒,腌臘八蒜,吃臘八面等習俗。因臘月天氣寒冷,古人還會在這一天將鑿好的冰塊放入冰窖中,以待來年天熱時用。
南北朝時期的《玉燭寶典》記錄古人在臘日造脂花餤,這是一種餡餅。宋代有臘日合臘藥的習俗,這天醫家多合藥劑,佐以虎頭丹、八神屠蘇等,貯在絳色絲囊里贈送大家。《明史》記載,永樂年間的臘八日,皇帝會在奉天門宴飲百官,宴會上要吃臘八面,永樂朝后改在午門設宴。
明代的《農政全書》記載,臘月里人們要收藏臘米、臘水、臈酒、臘肉、臘蔥、風魚、脯臘、臘糟、豬脂等物。其中臈酒就是臘酒,根據元代的配方,是用糯米2石、水與酵200斤、白曲40斤、酸飯或米2斗一起發酵,在臘月里造煮而成,放到次年春天飲用,味道濃烈辛辣。
臘八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古人非常重視過臘八,即使宮廷也不例外,清代乾隆帝曾為臘八節做詩一首:
臘八日
索饗大蠟伊耆始,夏曰嘉平殷清祀。
周家蠟禮舉歲終,文武之道均張弛。
秦復夏名縁祈仙,權輿定臘實劉氏。
蠟八相沿訛臘八,八日號臘何所指。
當年飲粥成風俗,果糜雜和期相侈。
或傳此日浴佛節,阿誰能辨非與是。
歲在庚戌月己丑,羲娥丸轉窮次紀。
哉生明后后五日,作粥吾亦聊爾爾。
松榛棗栗杏胡桃,黍稷粱豆堆累累。
水火既濟入鼎烹,聲?松風萬壑起。
便啜數椀潤詩腸,侑以新句加綺靡。
明窓靜賞送流年,不隨獵騎平原里。
今天是臘八節,在此恭祝讀者朋友們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