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金塔,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繩金塔街東側,原南昌城進賢門外,始建于唐天祐年間(公元904~907年),相傳建塔前異僧惟一掘地得鐵函一只,內有金繩四匝,古劍三把(分別刻有“驅風”、“鎮火”、“降蛟”字樣),還有金瓶一個,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繩金塔因此而得名。
繩金塔古樸秀麗,具有中國江南建筑的典型藝術風格,自唐代始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是歷史信息的載體,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繩金塔素有“水火既濟,坐鎮江城”之說,是南昌人的鎮城之寶。
繩金塔為中國江南典型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塔高50.86米,塔身為七層八面(明七暗八層)內正外八形,其朱欄青瓦,墨角凈墻及鑒金葫蘆型頂,有濃重的宗教色彩,飄逸的飛檐,并懸掛銅鈴(按照制作古代編鐘的工藝,重新鑄造風鈴,七層七音)。葫蘆銅頂金光透亮,通身朱欄青瓦,墨角凈墻,古樸無華。
塔身每層均設有四面真門洞、四面假門洞,各層真假門洞上下相互錯開,門洞的形式各層也不盡相同。第一層為月亮門;第二、三層為如意門;第四至七層為火焰門,三種拱門形式集于一塔,這種做法是不多見的。它古樸秀麗,具有江南建筑的典型藝術風格,它是歷史信息的載體,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塔剎高3米,最大直徑1.75米,內以樟木構架為胎,外釘2—3毫米厚鎦金銅皮。1988年維修拆卸塔剎時發現,該塔剎為同治六年制造,而重修該塔是同治七年七月始至同治八年冬完成(見劉坤——《重修繩金塔記》)。由此可見,在施工之前就對塔剎有周密的考慮和設計,塔剎各部位尺寸比例勻稱,線條柔和流暢,在江南民間的諸多寶塔中,象這樣的格局也是不多見的。
塔以須彌座為塔基(基礎僅深60厘米),歷經近三百年未見嚴重沉陷和傾斜,這與我們現代建筑基礎處理大相徑庭。繩金塔內旋步梯直通其頂層,直視湖山千里道,“下窺城郭萬人家”(明、王直詩),是我市僅存的高層古建筑,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
繩金塔層層“飛檐翹角,銅鈴高掛”,“雙樹影回平野暮,百鈴聲徹大江寒”(明、吳國倫吟繩金塔詩)。繩金塔風鈴每層一個音階,七層七音,微風吹過,悅耳動聽。
地宮為塔基下的一種建筑設施,1988年在維修繩金塔的過程中,在其他宮和塔剎內發現一批珍貴文物(現陳于繩金塔千佛寺內)。有古謠云:“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
1988年3月,繩金塔被公布為江西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