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型觀感空間藝術
一個好的展覽離不開合理的空間布局和氛圍的營造。《鴉片戰爭》展覽以體驗型觀感空間的設計,給觀眾帶來別樣的參觀感受。體驗型觀感空間的設計主要由隱喻空間、情景空間、對比空間三大空間設計共同組成。
隱喻空間設計
隱喻空間是指通過不同介質,將意境表現在欲說還休之中,讓觀眾自己去感受,思考和反思。
(一)序廳
在鴉片戰爭陳列中,一進入展廳,觀眾就可以看到一個由戰艦、鐵炮、齒輪、鴉片、鐵鏈等元素融合為一體的天外隕石主題雕塑,從天而降的天外隕石砸在大清帝國的版圖之中,寓意砸碎大清王朝“天朝上國”的美夢,又象征著中華民族血的覺醒和不屈的抗爭。

序廳
(二)《南京條約》展區
類似艦船造型的三角形斜切入展墻主體,在天、地、墻三個維度撕裂出巨大的裂縫,隱喻中國人民從此陷入苦難的深淵,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隱喻空間在藍色燈光和紅色燈光的渲染之下,將觀眾帶入場景之中,引發共鳴。
(三)“沉淪與覺醒”展區
傾覆與頂立是整個空間的情感表達。傾覆造型設計的墻體上覆蓋的近代不平等條約,讓國人銘記近代戰爭帶來的各種屈辱。支撐起空間的四根立柱,則代表著國人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情感與空間的融合使得展覽內容的表達更加豐富。
(四)尾廳
珍惜和平與祭奠英魂為該部分的主題,展區空間氛圍的營造是嚴肅而凝重的。展區中間的電子屏幕顯示的是緩緩飄落的橄欖葉,逐漸凝聚成代表和平的橄欖環,并使用“紀念戰爭,是為了珍愛和平!”這句話詮釋展覽的最終主題。展覽用隱喻的空間氛圍震撼了觀眾的視覺感官,強化了觀眾的切身體驗。
情景空間設計
情景空間作為一種最直觀的體驗方式,以景觀化展示空間為表現手法,注重挖掘事件的地域性、時代性和史實性,通過不同的媒介精心營構敘事空間,以觀眾容易看懂、讀懂的講故事式的直觀空間形式展示內容,激發觀眾的探知欲。
(一)民主科學空間
在形式設計上我們提煉出歐式建筑、歐洲古圖書館等典型符號作為民主與科學單元的造型展墻。
(二)工業革命空間
該單元提取了工業齒輪作為背景元素,將工業革命時期的科技產品逐一展示出來,突出展示西方先進的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空間
(三)海上爭霸空間
鴉片戰爭博物館將英軍的戰艦模型和歐洲海洋爭霸的銅版畫、歷史人物油畫、文物、展板組合,配合風帆造型等元素,形成多層次展示的海上爭霸歷史情景。
(四)海外擴張空間
通過1:1的比例解構局部英軍艦船,并將英國向東擴張的內容展示于此,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
對比空間設計
對比空間采用的是對比的設計手法,抓住各自的主要特點,整合、歸納、提煉,在簡化內容的同時,觀眾的認知更加清晰明了。
(一)中英火炮對比
該部分的設計在觀眾拾階而下進,猶如進入武器倉庫。文物展示打破常規,根據類型矩陣陳列方式,賦予文物更大的歷史張力。通過中英火炮的對比展示,各自特點一目了然。此外,將英軍的五類火炮與清軍的火炮制作發射原理的動畫解析以互動的方式投射出來,動靜結合,增加展覽的知識性。
(二)中英武器對比
在第四單元展區里,充分利用了文物展柜將中英雙方的艦船模型;武器、裝備、服飾等戰爭文物進行全方位的密集組合對比展示,并與線描畫、信息帶形成立體的多角度的信息輸出。多媒體觸屏將炮彈、火藥器、火藥、弓箭等展品的原理進行了3D還原和解讀。冷熱兵器的統計,中西技術的對比,闡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必然。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展覽通過隱喻空間、情景空間、對比空間的氛圍營造,構建出體驗型觀感模式的展覽,讓展覽的主題更加突出,從而提高觀眾的觀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