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講求詩禮傳家,無論哪個朝代,都把讀書看作一等一的大事,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轉中,承載著文明和思想。
書院的歷史發展
“書院”之名最早出現于唐朝,由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演變而來,由此決定了書院具有雙重性,即官方性和民間性。
唐朝后期,私人書院的功能開始發生轉變,逐漸從個人的書堂演變為師徒講學的場所。宋朝社會較為安定,但北宋并未大規模發展教育事業,而是單方面發展科舉制度,擴大科舉的錄取名額。
這導致了官學沒有得到復興,士人的求學積極性更高,如此推動了私學的繁榮,于是書院發展到了繁榮階段。
在北宋中期,國家開始重視教育,大規模興辦官學,對書院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一些書院衰落了。不過書院的繁榮去世沒有中斷,還新建的許多書院。
北宋時期著名的書院有九江白鹿洞書院、長沙岳麓書院、商丘應天府書院、洛陽嵩陽書院、衡陽石鼓書院、南京茅山書院等。
南宋,國子監、太學、州縣的學校都陸續恢復建立。但官學的教育水平難以提升,很多投入書院門下。
理學發展成熟,出現了許多學派,各大學派紛紛在書院進行講學,大大提高了書院的學術水平,也提高了書院對學子的吸引力。
宋朝書院不僅數量龐大,名聲顯赫,而且還形成比較成熟的規章制度。如在管理上,設置了山長、洞主、院長、堂長等職,負責書院管理和教學工作。
書院的教學理念也已經形成,如朱熹在白鹿洞書院頒布了《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為了書院的宗旨,影響深遠。
另外,書院開始被納入了官學的體系,國家設置了“學田”用來作為書院的經費,許多書院就成為了官方控制的教育機構。各個書院所講的內容基本都是儒家的經典,這也就是書院官學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元朝,忽必烈等對書院采取了保護政策,使得書院繼續保持繁榮的局面。根據統計,元朝的書院有408所,其中新建的有134所,其中代表為太極書院。
在對書院進行保護的同時,也加強了書院的控制,主要表現為:官方任命書院的主要職位,學生的來源以及去向,納入了科舉體系,加大對“學田”的授予,加強了書院對官方的依賴性。
明朝前期的130年間,書院教育出現了衰落的現象,屢興文字獄,還規定“科舉必由學校”,如此文人想進入仕途就必須通過官學。
明朝統治者不重視、不提倡、不鼓勵書院教育,如白鹿洞書院在元末毀于戰火,一直到1438年才重建,荒廢了87年。書院的學術水平已經大大下降了。
明朝后期,書院教育又復興了起來,書院最繁榮的時代是嘉靖時期和萬歷時期,明朝后期的湛若水、王陽明等學者大力倡導、興辦書院。
但明朝的書院并未真正得到健康的發展,命運十分曲折。在明朝后期,出現了四次禁毀書院,明朝加強思想控制,民間的思想也被束縛得越嚴格。
清朝書院的發展曲折,初期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并未穩定,因此對私學的控制十分嚴格,嚴格創建書院。當然,白鹿洞、鵝湖、白鷺洲、石鼓等著名的書院得到恢復的允許。
康熙年間到雍正初年(1662—1722年),清朝的統治已經穩固。為了籠絡漢族文人,清朝在文化上采取了懷柔措施,鼓勵書院的修復和興辦。到了晚清之后,受到新式學堂的沖擊,傳統的書院終于走向了沒落。
書院是中國古代集教育、學術、藏書為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具有極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學術獨立、言論自由。從這點來說無疑是具有包容性和自由性,這和現代大學追求的精神是相當一致的。
書院的建筑特點
書院建筑在各方面體現出儒家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建造書院選址非常講究。
岳麓書院選址在湖南長沙著名的風景區岳麓山下,森林茂密,漫山紅楓,層林盡染;白鹿洞書院建在天下名山江西廬山五老峰下,林壑幽深,溪流潺潺。
中國古人理想的讀書場所就是茂林修竹,環境清幽的山林之間,遠離塵世,心靈安靜。書院還要著力經營周邊環境,例如長沙岳麓書院,不僅選址在風景優美的岳麓山下,還在書院周邊開挖溝渠池塘。
引山泉人園中,種植樹木花草,形成四季奇景,逐漸形成了著名的“書院八景”——“橫塢烘霞”、“柳塘煙曉”、“風荷晚香”、“竹林冬翠”等等。
除此之外,還要在書院內建園林,引岳麓山上的泉水流入園中,號稱“百泉軒”。另外,書院后面山谷中有愛晚亭,書院前面有自卑亭,直到湘江邊上有牌樓。所有這些都構成書院的環境,都是書院的組成部分。
書院的建筑一般有講學的講堂、住宿自修的齋舍、藏書樓、祭祀的專祠等。
講堂處在書院的最中心,講堂前面兩旁排列著成排的齋舍,是學生們住宿自修的地方。平時學生們主要時間都是在自己讀書研究,老師不定期地給學生們講課。
講課時也沒有固定座位,老師坐在堂上,學生們三三兩兩自由地困坐在旁邊聽講。講課的內谷也比較自由,非照本宣科,而是自由地講授,相互提問論辯。
中國古代書院的教育方式是靈活自由的,特別是高等級的書院,相當于今天的大學或者研究院。在那里教學方式非常自由,沒有固定的教學時間,沒有固定的班級人數。
古代四大書院
岳麓書院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腳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岳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是現在湖南大學的前身。
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岳麓書院,直到現在,這座書院還保存的很完好,是我國有名的書院。
應天書院一般指應天府書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北宋最高學府,同時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
北宋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于繁華鬧市之中,晏殊、范仲淹等人也是該書院的學生,所以這所書院的名聲很大。
嵩陽書院是古代高等學府,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在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于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致,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圣地,所以一定程度上跟主流人知的書院有點區別。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是唐代詩人李渤讀書的地方,也是一個非常具有歷史印記的地方。
書院坐北朝南,為幾進幾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當考究;從建筑材質結構看,書院建筑多為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該書院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書院,在現代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書院作為古代的教學場所已成為歷史,但書院這種特殊的教育方式,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