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飲食也是人們格外重視的活動。
中國的飲食文化起源很早,傳說伊尹原來是個廚師,因為善于烹飪,得到了接近商湯的機會,于是才有伊尹輔佐商湯滅亡夏朝的歷史。
生活在周代的大圣人孔子對飲食也很講究,《論語》記載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他對食物的精細追求沒有止盡,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他才會吃。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反映了周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最常見的飲食活動在其中也有很多表現。
食物從哪里來?
從《詩經》中可以發現,周代的食物來源是多方面的。
“采集”在《詩經》中非常普遍。
例如《詩經》中的第一首《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這個讓人心動的“窈窕淑女”就是在采荇菜。
又如第三首《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這個懷念別人的女孩子就是在采卷耳。
荇菜和卷耳都是食用的野菜。
類似的詩歌還有很多,例如《采蘩》《采蘋》《采葛》《采苓》《采薇》等等,蘩、蘋、葛、苓、薇這些也是可以食用的、這些是周代人的食物來源之一。
很早以前,周代人就知道飲食要營養均衡,葷素搭配。
他們的肉食從哪來呢?
主要是來自狩獵。
例如《豳風·七月》說到人們會去打獵:“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打到一只狐貍,狐貍皮給貴族的公子哥做皮裘去了,那狐貍的肉呢?應該是吃掉了。打到不少野豬,小的留給自己,大的獻給了貴族。
周代人不僅打獵,也捕魚。
有一首叫《魚麗》的詩說“魚麗于罶,鲿鯊。君子有酒,旨且多。”
“罶”是一種捕魚的工具,魚兒進來了就出不去。詩人很高興地看到,魚兒都跑進來了,由此想到,將來的宴會一定會很豐盛。
周代人的食物是很豐富的,當然,對于普通的小老百姓來說,吃得主要是蔬菜,肉類都貢獻給貴族了。
《伐檀》一詩說:“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
意思是講:你又不打獵,你的院子里為什么會掛著貆?這首詩對那些不勞而獲的貴族提出了批判。
食物如何儲存?
雖然周代已經有了豐富的食物來源,但是氣候原因,每到冬季,基本上沒有農作物可以生長,因此如何將平時多余的食物儲存起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從《詩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周人儲存食物的方法。
周人已經知道低溫是保存食物的重要條件,并且已經懂得利用冰來保存食物了。
《七月》一詩說到: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
在天寒地凍的時候,人們將厚厚的冰塊鑿下來,把它儲存在陰涼的冰窖中,把食物放在冰窖中,就可以保鮮了。
除了冰窖,周人還懂得將肉制作成肉干。
《鳧鹥》這首詩提到:“爾酒既湑,爾肴伊脯。”
脯就是肉干。我們今天吃到的肉脯其實早在周代,人們就掌握了這樣的技術。
周代人們還會做肉醬。
《行葦》這首詩說“醓醢以薦,或燔或炙。”
醓是肉汁,醢是肉醬。和制作肉干一樣,制作肉醬也是為了可以長期保存肉類。
與飲食有關的文化
在食物得到保障并且已經很豐盛之后,周代也衍生出了和飲食有關的文化。
周代人在保證了自己食物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先,他們常常用美食祭祀祖先。
《楚茨》這首詩里面說:“神嗜飲食,使君壽考。”
意思是,“我們的祖先也很喜歡吃這些美味佳肴啊,他們會保佑我們長壽”。
事實上,周代人常常會給祖先準備豐富的祭品。
例如《信南山》這首詩中,獻給祖先的食物就很豐富,不僅有豐富的瓜果蔬菜,還有上等的美酒。
周人在享用美食的時候,常常伴隨著音樂、舞蹈、極其熱鬧。
例如《賓之初筵》這首詩說到:“賓之初筵,左右秩秩。籩豆有楚,殽核維旅。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鐘鼓既設,舉酬逸逸。”
宴會開始,客人們左右兩排坐得整整齊齊,籩豆這種食器里面,放著各種美食,旁邊還有美酒。
一邊吃著喝著,一邊鐘、鼓這類樂器就開始演奏了起來,其樂融融。
周代人熱愛美食,創造美食,也享受美食。
美食不僅是生活中的一方面,而且還成為了文化的一部分。
周人在飲食上發展起來的這些文化、風俗,影響深遠,一直到今天,仍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