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很多手工藝品制作工藝高超,作為日常生活用品,這些藝術品代表古代大國工匠的最高水平。
一、古代銅鏡可以這么美
作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器具,銅鏡成為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久,鑄造數量最多的銅器。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銅鏡本身就是一段段凝固的歷史。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在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就開始使用青銅鏡,歷經商周、秦漢,以迄明清、民國,每一面銅鏡都包含了它所在時代的文化特征。
銅鏡經過戰國、漢、唐三個發展高峰期,到宋、元逐漸開始衰落,到康乾時期,銅鏡變成了皇家的收藏品,賞玩價值已遠遠大于實用價值。
銅鏡可算是中國古代諸種金屬器物之中沿用時間最長、使用范圍最廣,又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過許多影響的古器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在古時候,沒有像現在玻璃鏡那種涂層,有人仿造漢唐鏡的金屬成分配比試造銅鏡,不用任何的鍍層,打磨出來后,照人的清晰度,不遜色于我們現在的玻璃鏡,非常的清晰。
青銅鏡鏡面需經打磨拋光以照容,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考工記》中,就記錄了關于銅鏡及其他青銅器合金的配比,澆鑄一面青銅鏡工藝相當復雜。
二、傳統殘美工藝點翠
點翠是我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仔細鑲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種首飾器物。
大量的捕獵,導致翠鳥一度瀕臨滅絕,如今,翠鳥已是國家保護動物,而點翠工藝已經失傳。于是流傳下來的品相完好的點翠飾品就成了不可復制的珍品。
點翠工藝盛行于明清兩代,在清乾隆時期達到頂峰,造型和裝飾技巧靈活多變,主要以花鳥魚蟲、人物風景、吉祥圖案為主。
首飾工匠在制作翠首飾時通常會根據圖案的要求來選取羽毛的色彩,這些圖案上一般還會鑲嵌珍珠、翡翠等寶玉石,越發顯得典雅高貴。
由于翠鳥的羽毛光澤感好,色彩艷麗,再配上金絲銀邊,鑲嵌各色寶石,做成的首飾佩戴起來既有雍容華貴的裝飾效果,又顯得不同尋常。
雖然沒有寶石的炫亮華麗,但是點翠制成的飾物,自有一種艷麗拙樸之美,體現了東方飾品注重細節、講求工藝含蓄之美的特質。
三、美到極致的傳統工藝百寶嵌
百寶嵌是一種用于漆器、木器等器物的裝飾工藝,史傳為晚明周姓者所創,所以歷史上又稱之為周嵌或周。大而屏風、桌椅、窗格、書架,小則筆床、茶具、硯匣、書箱。
百寶嵌源自晚明,而清代則對其工藝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乾隆一朝,百寶嵌工藝日臻成熟,并在清代宮廷中得到廣泛應用。
史傳乾隆皇帝既喜愛玉器,也珍愛紫檀,宮中家具將紫檀和玉石兩相結合,顯得富麗堂皇又不失威嚴,從中折射出清朝帝王追求雍容華貴的審美觀念。
在宮廷之外,因為用料的名貴,工序的復雜,所以用了這種工藝的器物也都珍貴不凡,深受世人的追捧,也正因價值不菲,歷史上擁有“百寶嵌”器物的人家非富即貴,為其專享。
但作為一種裝飾工藝,“百寶嵌”始終都需要依附其它器物而發展。這類器物,歷史上遺存下來的多為一些小件工藝品,至于座椅、床具等規格稍大的古典家具則比較少見。
在藝術收藏和工藝研究領域,都具有極高的價值。當由于工藝復雜、成本昂貴,百寶嵌工藝在當代的傳承狀況不容樂觀,亟待我們當代人加以研究、重視,使其不致失傳。
總之,這些傳統民間手工藝,不僅是那個時代手工藝人的作品,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更是當今時代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