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很是博大精深,祠堂作為中國很特殊的文化,在歷史的扉頁上,寫著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看電視的時候,也會看到一些家族在舉行重大的事情,商議重大的家族事務的時候,會在祠堂里舉行。
祠堂,總給人一種肅穆幽深的印象,但是,祠堂也有很多的忌諱,制定了一定的章法,甚至規定了有些人是不能進入祠堂的。
究竟是哪些人不能進出祠堂呢?
第一是小孩子和年輕人如果死在了外面,是不能入祠堂的,因為小孩子和年輕人的煞氣很重,死的時候是很不甘心的,所以,會有很大不詳的東西跟著。
祠堂是處理家族內的人婚喪,壽喜的地方,如果這些人是在自己的家鄉正常死亡,辦理喪事的時候,同一個宗族的人,都會幫著在祠堂里給這個人辦理喪事,這也是我們中國民族的古老傳統。今天的我們,誰家有了紅事白事,第一個通知的也是自己家族的親戚,因為這是我們根深蒂固的一個古老觀念,自己宗族的人,就跟自己的家人一樣,即使平時很少來往,有了大事也得讓家族人知道,其他的同事,同學,不通知也不是很緊要的。
一個宗族的人,即使多么繁忙,也會來到辦事的人家里進行幫忙,如果兩個兄弟關系不和,準備不來往了,首先表現在表面上的就是,有了紅白喜喪事情,決不通知這個親戚,這就算是斷了所有的聯系。
小孩子和年輕人的陰氣比較重,所以,祠堂是不愿意接受的,也就有了小孩子和年輕人死在外面,不入祠堂的說法,而且小孩子和年輕人如果死在了外面,一定要趕緊運回來,當天晚上埋了,而不是像老人死亡一樣,需要在祠堂停放幾天,召開盛大的喪事禮節才下葬。年輕人和小孩子,都是當天入土為安,如果當天沒有運到老家,會認為是很不吉祥的一件事,埋的時候,還不能挨著祖墳埋,這樣也是為了小孩和年輕人的陰氣不妨礙自己家族利益的緣故。
還有就是古代的女人,是不能入祠堂的,祠堂是男權社會施展自己權威的場所,只有男人才能進入祠堂,進行各種家族的活動。女人出入祠堂,除非是是犯了宗族的禁忌,進祠堂接受家族人的懲罰,比如一些有了丈夫的女人,和其他男人發生了不好的關系,被人抓住,就得進祠堂接受家族長輩的懲罰,嚴重的綁在籠子里,和男人一起沉在水里淹死,也就是俗話說的“浸豬籠”。
另外,就是入贅的男人是不能進自己祖先的祠堂的,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就連女方的祠堂特也是不能進去的,除非是這個男人改姓,才可以進女方的祠堂。試想一個男人姓自己的姓二十多年,入贅讓兒子姓女方的姓還罷了還把自己的姓改了,相信很多人感覺很難接受,于是也就不能入祠堂。因為祠堂代表的是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只能有一個姓氏,這個男人倒插門進了女人家里,如果依然姓自己之前的姓,異性之人是不能進祠堂的,他們生的兒子,姓母親的姓氏,是可以進祠堂的,相當于是家族的一員了。
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祠堂文化里,祠堂代表著家族的興衰,大的家族還會找專門的人看護祠堂,如果有女人不小心在祠堂門口望了一眼,也會接受處罰的,嚴重的還會處死。
雖然祠堂文化對于女性是如此的苛刻嚴謹,也總有例外發生,在安徽省的省歙縣棠樾村西,有一座專讓女人進入的女祠堂,它建成于清朝的1805年,是棠樾村的鹽商鮑啟運所建立,這個女祠堂的名稱為“清懿堂”,當時這位大鹽商為女性發了慈悲,為了表彰在徽商做出貢獻的女性所建立,據說明清兩代棠樾村出了很多貞潔烈女,她們遵守福德,出現了很多恪守禮教的名女子,“催乳哺弟”、“送夫經商”、“養老恤孤”這些美好的事跡,是這些女子們作出的榜樣,被雕刻成蠟像,成為棠樾村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她們的牌位,歷代在清懿堂安放著,敘說著她們貞良清白的品格。
雖然祠堂文化在我們國家成了禮教的代名詞,可是畢竟還是有些封建糟粕的,1927年在衡山縣的白果,當地的婦女受到先進思潮的影響,進入了祠堂,成群結隊在祠堂里大口吃酒,祠堂的家族長輩眼看著她們在祠堂里耍威風,也不敢說什么,這些婦女以后勇敢地進行了新時代的改革,她們解放了自己的小腳,要求婆婆不能再苛刻自己,要求打破封建的余孽,要求丈夫不能隨意打罵妻子,我們現在的眼光,很難說這些女人做的對還是不對,但是,在打破舊的習俗,建立新的制度的時候,只有破釜沉舟,勇敢地進行改革,才能讓新社會展現新的面貌,
祠堂文化,也許隨著它的衰落,成為我們歷史組成的一部分,現代的女人不再被祠堂文化束縛,已走出了世界,走向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