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來說,閩南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級市大部分、龍巖市新羅區和漳平市絕大部分,并不包括客家地區(龍巖市除新羅區、漳平市外的區域),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
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在閩南語里,“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筑。閩南古厝主要分布在福建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莆田市及其所轄的泉港、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惠安、晉江、石獅、南靖、平和、云霄、詔安、東山、漳浦、龍海、華安、長泰等地。各地古厝總體相似,但部分細節不盡相同。
閩南古厝以“官式大厝”為主,故又名“皇宮起”。在不少地區,又名“紅磚厝”。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是中國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紅磚白石墻體,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
“光廳暗屋”為閩南古厝的布局特點。中間廳堂寬敞明亮,為奉祀祖先、神明及會客的場所。廳堂后壁多用可開啟折合的大扇木門隔成,平時閉合與后軒分開。后軒可布置成小書齋,遇有貴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軒密談。有事時,可把大扇木門打開,把廳堂與后軒合并為一,增大活動空間。
廳堂兩側為東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門懸布簾,以屋頂小窗取光,室內較暗。大房前有檁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隨身用物、箱籠的儲藏間。這種“一明兩暗”的三開間結構,是閩南古厝最基本的構成單位。五開間即三開間左右再擴展一間而成。古厝就是“一明兩暗”布局基礎上,由數個單體建筑及外部空間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閩南古厝根據開間大小,民間普遍稱呼這種合院建筑為三間張和五間張,其按進深大小可分為“一進”、“二進”、“三進”、“四進”、“五進”五種。其中二進的大厝為小三開間或小五開間,三進或三進以上的稱大三間張或大五間張。而“一進”民間俗稱“一落”,如“三進”為“三落”。在建筑單體名稱上,以三落為例,通常第一進稱“下落”(前落),第二進稱“頂落”(上落),第三進稱“后落”。
正屋前面兩側有二廂房,俗稱“櫸頭”?!皺晤^”朝天井一面常敞開,使大房既能通風,又避免陽光逼射,有遮陰納涼作用,也是客人、隨從休憩之所。前落與后落以兩“櫸頭”相連,兩落往來甚為方便。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設的戶外廣場稱“埕”。埕中或僅排列小盆花,留出較大場地,作為來客停放車輛、轎馬的地方;或布置為庭園,栽花植樹,假山小池。
閩南古厝每落廳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證廳堂軒敞明亮、通風采光。廂房之外,兩側或一側增建的縱向長屋為“護厝”。如屬單護厝,另一側也常留有通巷,既作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單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鄰居活動的影響。護厝又可增加一些輔助用房,或作廚房、雜物工具放置場所,或作客舍,或為僮仆居室,或作書齋別筑。
閩南大地上數百座古厝建筑,是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醞釀了古厝豐富多彩的建筑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在閩南古厝的傳承中,“紅磚文化”不止是閩南古厝建筑特色的發展與成就的概括,也是與閩南人民的精神世界相連接的文化,是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