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年俗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年俗里飽含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向往,對和諧美滿的渴望,對至善至美的執著追求。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依然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那么,古代人過年有多少“年味”?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除夕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習俗,古代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現在都是剪紙貼在門上。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為在春節期間張貼,因此得名為“春聯”。
正月初一
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于高潮。
開門炮仗、拜歲。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正月初一拜歲,迎新歲。
祭祖
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道賀新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晚輩給長輩下跪磕頭拜年,以示尊敬;
長輩給晚輩壓歲錢,以示疼愛。
齋日
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習俗,早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魚大肉。
聚財
傳說正月初一是掃帚的生日,所以這一天不能用掃帚,否則會將好運掃走,把掃帚星引來,招來霉運。
拜年
新年拜年之風,古已有之,于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大年初二
開年(開齋日)
初二解除齋解等禁忌,是嶄新的開始,俗稱“開年”。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發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
放生
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姑爺節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岳母拜年。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利是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
大年初三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
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谷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大年初四
羊日
《歲占》中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大年初五
迎財神
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24點后),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正月十五元宵節
添丁
元宵節,走百病摸門釘。多走走去百病。已婚不孕的婦女,摸城門釘,取『添丁』之意,希望來年可生子。
燈會
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
正月十五賞花燈,直到現在還保留著這個傳統。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湯圓也寓意團團圓圓。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鐘馗、花車等等。
這么一看,古代的春節活動要比如今豐富得多、有趣得多,古代人雖然沒有手機、沒有春晚,但他們的快樂并不比我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