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藝品市場需求的發展,莆田木雕佛像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對多元的消費背景,創作者必須在傳承中拓展作品的功能性、實用性、藝術性和文化性,在滿足市場消費需求的同時拓寬創作途徑,提升藝術品位。
一、莆田木雕佛像的歷史淵源
木雕佛像隨著佛教興起而發展,南北朝時就有檀木佛像。唐初,莆田寺廟已出現供奉簡約佛像的現象。宋末,泉州港、楓亭港開始輸入菲律賓的紫檀、雞翅木等木材,莆田木雕佛像漸盛。明清時期是莆田木雕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藝匠擅長圓雕佛像。據史料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工藝美術大師廖熙的人物木雕作品《關公像》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清代,黃炳勛創作的木雕《達摩祖師》和《關羽坐像》,被故宮收藏,且為收藏界熱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莆田木雕業重煥生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莆田木雕第二代傳人黃丹桂、佘文科、朱榜首等名家,培養出方文桃、佘國平等,搶抓機遇,創辦企業,促進了莆田木雕佛像產業的發展,亦成長為國家級工藝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莆田木雕”傳承人。他們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為閩、川、粵、贛等省的名寺大剎創作上千尊佛像。近年來,莆田木雕佛像以內容題材、工藝傳承和品牌打造為核心,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有國家級大師黃文壽、李鳳榮及“大國工匠”鄭春輝等,為產業轉型邁出新步。
二、莆田木雕佛像的藝術特征
莆田木雕佛像藝術源于民間生活。它是為滿足人們的精神寄托或心理需求出現的藝術載體,具有藝術性、文化性和實用性。傳承和發展莆田木雕佛像藝術,必須正確認識其藝術特征。
(一)藝術性
莆田木雕佛像是一種道德人格化的藝術再現,因佛教文化的神圣性,加上雕刻藝術的特殊性,而具有藝術性。盡管不同朝代的莆田木雕佛像各具特色,表現技法不一,但始終凸顯了本地區木雕佛像的造型簡練、刀法嫻熟、線條流暢、風格獨異的藝術特征。正是這些特征形成的藝術性,使莆田木雕佛像具備獨特的藝術美感、價值和魅力。如莆田木雕佛像圓臉大耳、彎眉長目、含笑嘴角、敦厚體態等,體現了精到微妙的雕刻技法,傳遞著鮮明的審美取向、藝術造詣和情感表達,散發著鮮活的藝術活力。
(二)文化性
文化是木雕佛像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莆田木雕佛像的發展根基是文化,尤其是莆田文化。自唐宋起,莆田科舉文化興盛,一大批名臣重吏以自身擁有的文化修養來表達審美情趣,推動了莆田木雕佛像的世俗化、生活化、平民化。當時,莆田民間藝匠擅長佛像。公元10世紀,媽祖文化傳遍莆田。湄洲媽祖祖廟、港里天后祖祠、文峰宮等媽祖宮廟所收藏的媽祖像木雕,均以圓雕、透雕、浮雕相結合,展示出莆田文化元素在木雕佛像藝術創作中的充分應用,彰顯了地域的文化性。
(三)實用性
信仰寄托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期望。莆田木雕佛像通過別出心裁的設計、簡潔明快的造型,將宗教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告別嚴肅性,實用性日益明顯。如果說藝術性和文化性是表現莆田木雕佛像美的方式和手段,那么實用性就是其作品如何滿足市場需求的最終檢視方式。實用性是決定莆田木雕佛像經濟價值的標準,這就要求木雕佛像既要有一般藝術創作的特征,又要符合信眾朝拜的實用要求。因為只有那些既有巧妙構思,讓人們獲得美的享受,又有精湛技藝的作品,才是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統一體”,才為信眾所青睞。
莆田木雕大師林飛鶴作品
三、莆田木雕佛像的傳承與發展
莆田木雕佛像是一門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歷史悠久。這種應用廣泛的傳統工藝美術形式,從古至今一直保持良好的傳承。面對時代變遷,必須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正確把握“神”“意”,體現造型寫實與抽象寫意有機結合
意在刀先。莆田木雕佛像展現在觀賞者面前時,首先要求人物的形象要美,其次是通過精巧的表現手法勾勒作品的神態美,也就是形象生動。當然,更重要的是要表達出人物形象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和意境。因此,創作需正確把握“神”“意”。所謂“神”,即用多種表現手法,創作出具有一定空間、可以觀賞的藝術形象。“意”指木雕佛像反映人們對社會生活的審美情趣,一種追求人生的意境,甚至是一種思想表達意義。這要求造型寫實與抽象寫意有機結合,產生一種視覺秩序的和諧感、意境感。例如,筆者創作的檀香木雕《自在觀音》,選擇木質溫潤的檀香木,除其木色沉靜之外,更看重的是其本身似有內斂的神威。該作品在心情平靜的前提下創作,使用圓雕結合線刻的手法,抓住觀音像所要傳達出的一種精神,努力做到比例恰當、層次分明、取舍嚴格、簡繁適中。作品線條流暢,渾然一體,給人一種形神兼備的生動;色澤深淺搭配合理,臉部表情明顯帶有男性的特征;面龐健碩,廣額豐頤,臂膊壯實,胸膛飽滿,神態肅立,可謂禪心靜寂渾無跡。其既有男性的寬容慈祥,也有女性的柔美,栩栩如生。
(二)活用雕刻技法,詮釋宗教情懷與審美體驗意蘊表露
莆田木雕佛像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風格的表現,離不開區域文化的影響。木雕佛像不是常規的木雕,它往往呈現出信仰的執著。一方面需雕刻者技藝的發揮,另一方面更依賴于雕刻者對佛的理解和重塑。
筆者熱愛藝術,受到黃石這一雕刻重鎮的熏陶,畢業后師從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祁俊杰、民間雕刻藝人翁錦明先生學習木雕工藝。經過學習與實踐,摸索并累積了一定的創作經驗,即在全面掌握莆田木雕傳統的造像技藝的同時,注重現代藝術造型與技法的融合,使新時代下的木雕佛像既有信仰的寧靜元素,又有傳統的意境韻味,兼具適應時代需求的唯美與視覺沖擊力。因為木雕佛像創作不同于其他人物雕刻的創作,這是心靈敬畏之心的另一種呈現。這就要求佛像雕刻心懷悲憫,保持禪靜心態,杜絕“浮氣”,體現“文人氣”,不過于炫耀技法。例如,檀香木雕《自在觀音》根據材質的形狀、紋理、色澤因材施技,用情懷賦予作品生命和靈魂,傳達自己對世界、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該作品臉部明顯隆起,有圓潤感;整尊佛像以正像為主,有節奏感。雖莊嚴,但在詮釋宗教情懷的同時表達非祭拜而產生的一種意蘊,讓信眾有了有別于單純祭拜的特殊的審美體驗。
莆田木雕大師林建軍作品
(三)創新發展“形”象,融合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同頻共振”
與多數民間藝術一樣,莆田木雕佛像的傳承方式主要以拜師學藝、手口相傳為主,在傳承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雕刻技法的模式化、題材的同質化等問題。
藝術貴在創新。莆田木雕佛像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雕刻者要學習和借鑒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增強相關專業知識的修養,汲取藝術營養。只有在傳統藝術手法上大膽創新,才會產生新意境。那些只注重技藝而忽略現代生活特征的作品常常缺乏生命的情感和藝術的靈魂,因為創作不只是對生活的再現。當前,在發展、包容的文化大環境下,收藏、贈予、裝飾的新態勢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雕刻者要從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中找到結合點,表達自己的個性化見解,讓作品產生感染力、親和力、沖擊力。因此,在創作手法上要致力于實用與收藏相結合,讓木雕工藝“飛入”尋常百姓家。筆者的組雕《無量壽佛》中佛像“開臉”,傳承了莆田木雕佛像技法,整體構思別出心裁。整體作品采用精微透雕與圓潤相結合的雕刻語言,展示深沉、慈悲的內在神韻,多了些世俗的人情味,與百姓的距離近了起來,達到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同頻共振”。
總而言之,莆田木雕佛像創作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極為豐富,我們在遵循傳統文化理念的同時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揚棄中尋找傳統文化與木雕藝術的契合點和共同點,融會貫通與時代并進,體現當代人的內在精神追求,結合時代審美發展木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