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域廣闊,地大物博,國土面積排世界第三,南北所跨越的緯度近50度,領土大部分分布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我國地形復雜,地勢西高東低,南方多有山地、丘陵、盆地,北方則大部分為平原與高原。地形與緯度的差異使得中國自南向北、自西向東形成了風情各異的地域文化,特別是建筑文化。氣候與地形是如何影響傳統建筑的呢。
NO.1東北地區
我國東北地區雖然大體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但由于緯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長,其民居風格體現著高寒民居的特點——窗口小少、墻壁厚重。
保溫防寒是東北地區民宅的顯著特征。提到東北民居,不得不說“火炕”,這是一種用做飯余熱加熱室內土炕來取暖的設施,為東北房屋普遍采用。內間的臥室,以炕代床??挥么u與水泥砌成,橫貫內室,一側與外間的灶相連,一頭通煙囪,可見一日三餐提供的不僅僅是熱騰騰的食物。
NO.2黃土高原地區
黃土高原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經流水長期侵蝕,地形支離破碎。窯洞,這種就土山山崖挖洞用來供人居住的“民居”,則是這里的古老民居形式。由于黃土高原屬于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冬季嚴寒、夏季暖熱,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較大,建在10-11米深處的下沉式窯洞則顯示出其“冬暖夏涼”的獨特優勢。
下沉式窯洞的窯臉上開大窗,白天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陽能,提高室溫;窗上設毯子、茅草、牛皮紙等材料做成的保溫簾子或窗板,白天卷起,晚間放下。窯臉上部開設的高側小窗,僅用于夏季通風。到了冬季,雙層木窗上加設的塑料薄膜,減少了傳熱耗熱量;門窗縫隙采的棉布條封糊措施,也是為了抵御冷風滲透。種種做法的保溫效果甚佳且節約能源,同時也解決了氣溫日較差與年較差大的問題。
另外,黃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干旱少雨,年降水量為150~750毫米。因此,下沉式窯洞的頂部與入口稍高,窯洞內設有十幾米深的滲井,此舉有效避免夏秋季多雨天氣對建筑與居民的傷害。
NO.3江南地區
江南,意為長江之南,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江南舊民居一般為連排建筑,左右屋之間開有側門和通道,相鄰之間可以穿行;連排屋在上下之間的一邊或兩邊建有廂房,中間露出的為天井或小庭院。這種連體民居建筑使一個自然村莊戶戶相連,由于通風效果好,陰涼范圍大,在氣溫偏高的夏天特別涼爽。
相比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區在地形地貌上的主要特征是多丘陵。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緊湊,院落占地面積較小,房屋組合比較靈活,以適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另外,民居建筑外墻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陽光,減少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南方一年四季花紅柳綠,環境顏色豐富多彩,素白色的墻體時常給人清爽宜人的感覺。
NO.4華南豐沛雨帶地區
華南,即中國的最南部。華南地區多數地方日平均氣溫大于10℃的天數在300天以上,年降水量為1400—2000毫米,是一個高溫多雨、四季常綠的熱帶-亞熱南帶區域。
避雨遮陽是華南地區民居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我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的“行人走廊”則是為適應這種炎熱多雨氣候而建造形成的建筑。“行人走廊”又稱騎樓,是一種建筑物底層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近代商住建筑物。騎樓從街道兩旁的商店二層樓向街心方向延伸到行人道上,或者將屋檐延伸以構成行人走廊。有了這種行人走廊,人們在街上辦事可以不帶雨具,在太陽毒辣的夏天也可遮擋太陽照射。
住宅和特色建筑與當地氣候特點息息相關,自然也與人們生活起居密不可分,或防風沙,或避寒,或防潮,或避雨,不同地域的人們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