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廣靈剪紙發展傳統文化藝術,在傳承中求創新、求發展,但是創新不代表被代替,要在發展中理清思路、明確目的,將廣靈剪紙這一民間傳統藝術以多種形式展現出來,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
山西廣靈剪紙以繽紛的色彩、逼真的造型、細膩的剪法、廣泛的題材、生動的表現力,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伴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古老的廣靈剪紙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作為中國剪紙的部分申報項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晉北山區縣域的民間藝術,廣靈剪紙能夠引起國內外關注,無疑令人欣慰。本文在大量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廣靈民間剪紙的傳承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
一、廣靈剪紙的歷史沿革及文化傳承
廣靈縣是山西省東北隅一個純農業縣,土地貧瘠,廣種薄收,被列入國家級貧困縣。廣靈剪紙的發展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據當地文化研究學者考證,廣靈剪紙的雛形可追溯到唐代,形成期在明代,成熟期在清代。廣靈剪紙是與刺繡相伴而生的,早期為花樣,后期為窗花,它的傳承主體之一是農村廣大勞動婦女,在偏遠窮困之地經久不衰,足以證明其頑強旺盛的生命力。
總體來看,廣靈剪紙藝術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首先其創始家族—清朝時期廣靈縣蕉山鄉的張家媳婦房氏,房氏天資聰穎,剪裁圖案從不需事先畫草圖,頃刻間裁剪出栩栩如生的花樣。在當時,人們喜歡給衣擺、袖口、手絹等處繡一些吉祥圖案,鄉親們就慕名找房氏索圖取樣,她概不拒絕,總是無償相贈。此后形成的張氏剪紙藝術底樣,便是由房氏的圖樣衍生而來的。房氏之子張太明,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在傳統刻刀與剪刀的基礎上又制作了十幾種各種各樣的雕刻刀具,使得剪紙圖樣更加生動逼真。并在刺繡圖案的基礎上,畫出花鳥魚蟲、戲曲人物、吉祥圖案等花樣,制作出的窗花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獨創的彩色點染技藝使傳承了數百年的廣靈剪紙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此,廣靈剪紙聲名遠播,暢銷山西及周邊地區,帶動了廣靈地方手工業的發展。每到農閑與節慶期間,男人雕刻,婦女染樣,全家老少齊動手,一批又一批的剪紙作品走上市場。手工作坊模式促進了廣靈剪紙藝術的多樣化,也使之愈來愈成熟,擁有了更加廣泛的民間基礎。
1949年后,張氏剪紙傳人張民錦受聘到山西省工藝美術服務部,肩負起傳承和發展廣靈剪紙藝術的重任。他在全省各地廣招學員,大力培養剪紙藝術新苗子,使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后繼有人。授徒期間,他還堅持創作,推陳出新,作品多次見諸省內外報刊,使廣靈剪紙在全國民間藝苑中占有一席之地。廣靈縣委和縣政府組織全縣民間剪紙藝人二十多人,創建了廣靈美術社,邀請張民錦負責組織創作,集中生產廣靈剪紙產品。張民錦先后創作了戲劇臉譜系列、花鳥魚蟲系列等作品一百多幅。在他的教授與帶動下,廣靈剪紙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其間涌現出一大批新人,并屢有佳作問世。特別是張民錦的胞弟張仲晨尤為出色,他創作的剪紙《紅樓二尤》《黛玉葬花》《打金枝》等被多家報刊選登,使廣靈剪紙名聲大振,花開似錦,進入了興盛時期。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廣靈剪紙張氏家族傳承張氏父子的工藝,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創立了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建起占地60畝的中國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還新建起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和廣靈剪紙職業培訓學校,培養出一批專業從事剪紙藝術的新人來。經過幾年的迅猛發展,廣靈剪紙產品由原來的幾十種發展為上千種,從而形成了廣靈縣當地的一項手工產業,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產品遠銷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規模化、多元化、品牌化發展格局。
二、廣靈剪紙的傳承發展現狀
目前廣靈剪紙已形成文化產業鏈,在帶動農民和下崗職工就業方面,發揮著龍頭引領示范作用。在國家優越的政策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廣靈剪紙邁向產業化的行列,但是在我們的實地調研中發現,它未達到藝術產業化所要求的規范化和精細化。
(一)傳統剪紙失去了傳統文化的意味
近十年,廣靈剪紙產業迅猛發展,從業人員數以千計,呈現出空前的繁榮。在廣靈剪紙博物館里,我們看到了保存年久、為數極少的傳統廣靈剪紙作品,這些作品中的意象元素,諸如鄉村土窯、莊稼、牲畜、播種、豐收、喜慶、祭祀等主題,其別出心裁的構圖與深厚古樸的技法,無不散發著廣靈這方黃土地獨特的原生態文化氣息。但是在近幾年廣靈剪紙的產業化進程中,有些傳統的文化元素逐漸消失,其作品主題的原創性大打折扣。
繼承傳統文化藝術,絕不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但在傳承與弘揚的過程中不管如何千變萬化,其靈魂根性必須恒久不變,然后才能談及創新與突破。作為民間藝術作品的廣靈傳統手工剪紙,絕非機械復制可以輕易代替,應該意識到機制剪紙的泛濫對傳統剪紙的沖擊,最終會影響到剪紙藝術原有的文化內涵。
(二)剪紙作品未與時代接軌
傳統手工藝人的作品來源于生活,植根于民間,在農忙之余用剪刀或者刻刀創作出活靈活現的剪紙作品,記錄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豐富了生活,還增加了生活中的樂趣。然而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基于傳統剪紙設計理念的現代剪紙工作者顯得有些無所適從。隨著時代的變遷,應該體會到大多數群眾對剪紙不再是淺層次的觀賞,更多的是對藝術的欣賞,這就需要設計人員既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比方說攝影、繪畫、文學的積淀,又需要領悟地方文化、習俗,在傳統剪紙的基礎上再創新,走文化創意之路,但是目前大多數剪紙設計人員藝術修養有待提高,因此作品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設計是重中之重,這就需要一批既懂藝術又懂市場的剪紙設計團隊,才能使廣靈剪紙藝術“更上一層樓”。
三、結語及建議
根據現狀分析,廣靈剪紙藝術發展方向不夠明確,剪紙傳統藝術的生存情況不容樂觀,應在發展中理清思路、明確目的,本文提出一些促進廣靈剪紙發展的措施,以期為廣靈剪紙發展提供參考。
(一)建立高等院校廣靈剪紙傳統藝術學習基地
通過建立高等院校學習基地,可以對廣靈剪紙的傳統作品主題、式樣風格及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系統梳理,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并且學校還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和優秀手工藝人進課堂辦講座,讓學生充分了解廣靈剪紙這一傳統藝術,在高校挖掘藝術類以及非藝術類的剪紙愛好者,激發他們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學習,孕育具有較高藝術修養的廣靈剪紙藝術傳承人,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汲取新的文化元素,豐富廣靈剪紙的藝術內涵,讓剪紙多元化發展。
(二)將廣靈剪紙文化產業發展與旅游業相結合
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使廣靈剪紙藝術與當地的旅游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廣靈縣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神堂,生態環境極佳,被譽為“塞北小江南”,當前大同市已將文化旅游產業列為地方支柱產業之一。可以說廣靈剪紙產業的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契機,要抓住這一機會,縝密研究分析旅游消費的市場規律,推出更具吸引力、更有競爭力的廣靈剪紙旅游文創紀念品,進一步發展廣靈剪紙文化產業。
(三)加強宣傳推廣力度,充分利用新媒體陣地
在互聯網信息傳播迅猛發展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依托傳統媒體的宣傳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因此,地方政府部門和相關協會,可以引導廣靈剪紙藝術家學會使用和利用新媒體,幫助他們建立宣傳廣靈剪紙的網絡信息平臺,如博客、微博、微信、網站、論壇、貼吧等。同時,緊密結合國家文化產業政策、文化市場信息動態,不斷充實廣靈剪紙相關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的內容,及時進行更新。通過這些手段,使廣靈剪紙的對外宣傳渠道更加多元化,展示的方式更加豐富靈活,受眾人群更為廣泛。
(四)樹立市場品牌,引進科學管理模式
通過剪紙大賽、剪紙展覽剪紙藝術研討會、展銷會等多種形式,可以開闊廣靈剪紙創作者、經營者的視野,使更多的設計人員和創作人員順應時代潮流;同時也可達到宣傳廣靈剪紙藝術性和收藏價值的目的,從而提高作品的知名度,樹立廣靈剪紙獨有的市場品牌,為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廣靈剪紙藝術,營造一片豐饒的創作土壤。同時,要緊扣市場脈搏,引入現代科學管理模式,避免之前在管理上的低水平重復生產和粗放式的營銷模式。
剪紙藝術源于生活,我們需要傳承藝術家對剪紙藝術的熱愛,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執著信念。通過不斷的研究探索和實踐,將這一民間瑰寶發揚光大,沿著傳統文化的發展軌跡,既具有原創性,又具有時代性,是我們藝術工作者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