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擺脫了2020,卻沒能徹底擺脫疫情。眼看新一年又要來臨,面對復雜多變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勢,各地紛紛呼吁“就地過年”。
盡管特殊時期可能回不了家,但比起古人我們還是幸福多了。古人想回家過年,簡直比登天還難。
那么,迫使古人“就地過年”的原因是什么呢?
路費太貴
在古代,官員上任當官、學子進京趕考、商人外出做生意,往往都在離家鄉很遠的地方。這樣的長途,想過年回家,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馬、驢、牛,還有馬車、驢車、牛車。
馬和馬車的價格最高,按照唐代的標準,馬負重100斤,每走100里,價格是100文。假設一人一馬要走300公里的路程,大概得600文(1公里=2里)。古代馬的速度大約是每天70里,這一趟旅程就得花十天左右的時間??紤]這十來天里路上的吃住等等費用,大概要花將近一千文錢,也就是一兩銀子。
再來看看唐代工資標準,唐代像九品芝麻這樣的基層國家干部,月薪不超過半兩銀子。若想坐馬車回家,兩個月工資啪沒了,打工人心疼。
一般人出行乘坐最多的是牛車或驢車。古人回家路上坐的車,大概長什么樣子?南宋朱銳的《溪山行旅圖》為我們詳細地描繪了幾輛三牛廂車的形制。圖中可見三牛并頭駕馭,一人揮鞭趕車。他身后的車廂車輪巨大,高過了人身,難怪得三頭牛才能拉動。車后伸出的地方有兩條小短腿,是為了停車時穩定車子。
車廂分上下兩層,下層低而寬,上層高而窄。下圖中有一人翹著腿閑坐在車尾,上層一人裹被而臥——原來還有臥鋪呢。
據《唐六典》記載,雇驢車裝滿一行李走100里地的路費是900文,如果走山路則上漲到1200文。不怪人家漲價,古代之所以交通不便,除了落后的交通工具,糟糕的道路狀況也是一個原因。宋人范成大在他的游記中吐槽過這一點:
自離開宜春,連日大雨,道上淖泥如油。不知何人治道,乃亂填石塊,皆削面堅滑。行泥中,則漿深淹沒,行石上,則不可著腳。
——范成大《驂鸞錄》
范成大離開宜春時遇到了連日大雨,道上的泥漿渾濁粘稠,宛如鋪了一層厚油,還有碎石塊散落其間。走在泥上,腳丫子會被淹沒,踩著石塊兒走,腳下又搖晃不穩。范成大氣憤不已,連帶著將修路的人也批評了一通。
相比之下,“就地過年”不僅能省下一大筆錢,還免去了許多舟車勞頓。
時間太長
就算你不差錢,古人出一趟遠門,花在路上的時間少則半月,多則半年,僅僅為了回家過個年再回來上班,不劃算。
大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臘月初,告老還鄉的內閣首輔徐溥從北京出發,踏上了回鄉的旅途。徐溥是江蘇宜興人,那個時代從北京到宜興,最佳路線是乘船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南下。
到臘月二十七,徐溥終于回到了家中。這一趟“春運”單程用了將近一個月,徐溥后來在寫給同僚的信中感嘆說:“這一路折騰的啊,我這把老骨頭都要散架了”。
這一年,徐溥71歲,身為內閣首輔的他風光退休榮歸故里,一路上的車馬行船想必不會太差,即便如此也用了快一個月的時間。
普通人就更不必說了。倘若想回家過年,還沒走到地方呢,就又得回來上班了。
如此巨大的時間成本,讓很多古人就地過年變成了常態,在崗位上一待就是好長時間。有多長呢?這么說吧,連自己媳婦兒長什么樣子都忘了。
《列女傳》中記載了一個叫秋胡的人,娶媳婦五天后就去外地做官,一去就是五年。五年后衣錦還鄉,他在路邊遇到一個美貌的采桑婦人,遂上前調戲,被采桑婦人嚴辭拒絕?;丶液笄锖l現路邊遇到的采桑人就是自己妻子,非常慚愧。
故事的結局是妻子為秋胡的卑劣行徑羞憤不已,投河自盡。這個秋胡,渣的別致,這樣的人,還是就地過年,永遠別回來了吧。
行李太重
即使不考慮時間和金錢成本,古人過年回家路上的攔路虎還有一個:行李。因為回家一趟動輒需要個把月時間,路上的吃穿住就成了大問題。古人的行李中主要備有這么幾類物品。
路上換洗的衣物和睡覺用的寢具。因為旅途中時間太長,出發時雨雪霏霏,到達時楊柳青青,都極有可能。行囊中厚的薄的都要備上,應對變幻莫測的天氣。有些客棧不提供寢具,就得自帶。
路上吃的食物,既有干糧,還有路菜。長途行旅中總會經過一些人煙稀少的地方?,F代人透過車窗看到的大片不見人影的土地,或是層疊起伏的山巒,會成為路上的風景。但對于古人來說,這樣的千里荒煙他們必須用腳丈量,連“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樣的小旅店也是奢求,只好掏出干糧,配著咸菜填飽肚子。
普通人的路菜一般就是大頭菜做成的咸菜,稍微富裕一點的也可以帶些雞魚肉干兒葷素搭配。像紅樓夢中王熙鳳喂給劉姥姥的那一道茄鲞,可以封在罐子里長期保存,當然可以作為路菜,只是這道菜“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打工人傷不起。
古人的行囊中還需要雨傘。除了防止雨淋日曬等基礎功能,有時傘還有妙用。
南宋人介紹了一種新的雨傘打開方式:“予之登也,挾二雨蓋,去其柄。既得之,伺天大風,鼓以為翼,乃在平地,無傷也?!庇晟w就是雨傘,這個人說他爬上高處的時候揣著兩把傘,去掉傘柄,等到天起大風,就把兩個傘蓋裝在身上當成羽翼,瞬間就能毫發無傷地來到平地。
居然跟湯姆貓撞了腦洞。
藥品也是行旅必備。宋人董汲撰寫的《旅舍備要方》中寫道:“宦游南北,客涉道途,冒觸居多,邪氣易入,方藥備急,尤當究心?!倍匙孕《嗖?,才去研究醫藥,因想到人們在路上容易發生疾病,專門寫了這本書,供路上行旅之人使用。
有時候古人出遠門甚至連夜壺都得自備。古代服務業不發達,繁華地區的客棧興許會配備恭桶,但偏遠的客棧就沒有這么齊全了。倘若住了進去,又倘若半夜想上廁所,荒郊野嶺的,出去怕東西被偷,不出去憋得難受,這時候才發現,辛辛苦苦背了一路的夜壺,背的很值。
對于古人來說,出一趟遠門無異于搬了一次長達數月的家,難怪那么多人愿意就地過年。
清 禹之鼎 《移居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被迫加班
倘若你家不差錢,買了最好的馬車,雇了眾多的仆人,衣物鋪蓋干糧夜壺什么的,通通不用操心,你打算無論都要回家跟父母家人團聚,但是不好意思,上頭發話了:加個班怎么樣?
有些大臣加班是為了給皇帝拜年。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元旦大朝會,車駕坐大慶殿。百官皆冠冕朝服,諸路舉人解首,亦士服立班?!彼未竽瓿跻灰e行大朝會,文武百官都要參加,皇帝端坐于大慶殿,殿外廣場上的文武百官、各國使臣、皇子皇孫在殿外排列整齊,在贊禮官的引導下給皇帝磕頭高呼萬歲。
這種活動可不能輕易缺席,老家不在京城的官員,回家過年簡直想都不要想。反而老老實實待在京城,跟著皇帝吃香的喝辣的還比較好。
但有些官員就沒有這么輕松了,需要在崗值班。這種活兒往往會落到新人頭上。據宋人筆記小說《南部新書》記載:“御史舊例,初入臺,陪直二十五日。節假直五日,謂之伏豹直。百司州縣初授官陪直者有此名?!?/span>
嘉祐六年,25歲的蘇軾應中制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蘇軾在制科考試中取得了第三等的最優成績——制科考試共七等,其中第三等最高,因為一二等是虛設。蘇軾的成績不僅是當朝所有人中最好的,也是宋朝三百年間唯一一個。
成績已經優秀到如此地步,剛進入官場也是新人一枚,過年值班毫無疑問交給了蘇軾。為此蘇軾寫了一首詩記錄。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蘇軾《守歲》
當時蘇軾的父親與弟弟都在京都汴梁,蘇軾一個人外地過年,雖然心中落寞,但依然安慰自己明年還有年過,到時候再團聚也是一樣的。
圖繪除夕夜吃團圓飯、兒童點炮仗的情景
出于時間、金錢、行李、加班等方面的考慮,“就地過年”成為古代許多人性價比最高的選擇,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情緒上。有些人苦衷作樂,在克服了最初的思鄉之苦以后,從異鄉的新年里找到了樂趣。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某年冬天來到云南雞足山,借宿在寺廟中。一日外出時僧人告訴他明日是除夕,徐霞客這才驚覺已到了年底,原來時間過得如此之快,自己離家萬里,不由“為凄然者久之”。但很快,凄涼的心情被旅途中新的見聞沖散,徐霞客結識的新朋友,邀請他除夕夜到家中做客。
二三好友,圍在一處烤土豆、煮青菜,粗茶淡飯卻有滋有味;山中茅屋雖小,卻古樸雅致,窗欞明凈。這一年徐霞客在亂山深處度過了除夕夜,但他卻覺得“此一宵勝人間千百宵”。
新年的第一天,天還未亮時,他站在窗口向外看,滿天星辰燁燁下垂,似觸手可及,山下朝山者的火把熒然萬點,徹夜不熄。便是月下瑤池,蓬萊風景,也不過如此了吧。
時間回到現在,因為疫情的原因,有些人無法回家過年。但比起古人,我們已經幸福多了。既留之則安之,與其焦慮又愁苦,不如用一只口罩、用安全防護、用遠方親人的愛打造自己的此心安處。
畢竟健康與平安,是你與家中親人對彼此最大的掛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