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巖風景區位于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西北郊6.8千米處,通天巖石窟是一處開鑿于唐代興盛于宋代的石窟寺。至今保留著唐代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以及蘇東坡、陽孝本、王陽明、蔣經國等名人活動遺址,景區具有“丹霞地貌獨特,石窟文化深厚,文物古跡眾多,生態景致宜人”之特點,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通天巖風景區由摩沙巖石山組成,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區。多天然巖洞。其一巖洞頂有一竅,相傳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巖、翠微巖、忘歸巖、龍虎巖、廣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巖亭、惜春亭和群玉閣等10多處景點。
觀心巖
觀心巖坐落在景區集散廣場的右側半山腰,是一僻靜洞穴,為明代著名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講學之所,入口處矗立著王陽明先生塑像。
此處由兩個洞穴組成,大洞為王陽明講學處,小洞則是當年先生休憩之地。現小洞周圍留下三品題刻,均已嚴重剝蝕。王陽明講學處修繕了圍欄,恢復了王陽明與弟子、書童塑像。巖穴下的山谷有一方池塘,竹葉簇擁,風景極佳,傳說為陽明先生的洗墨池。滿池荷花盛開,美如畫卷。
忘歸巖
忘歸巖是通天巖景區的主峰,又名太和山,海拔192.96米,因巨石橫空,形若踞獅,亦稱獅巖,俗稱東巖。山腰有一個因巖層凹片狀風化剝落形成的丹霞穿洞和石床。盛夏季節,游人遠道來至通天巖景區,進山門后拾級而上至半山腰,一股涼風撲面而來,暑氣頓消。在通天巖景區未通公路時,是從西巖入口,此處為游覽通天巖景區的最后一個景點,石洞中有石床可供歇息。游人行至此處,疲憊頓釋,樂不思歸,故題名為“忘歸巖”。前后兩側峭壁上,布滿了題刻、造像。現存宋代以來摩崖題刻50品,造像7尊,時代較早的題刻是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6年)建安李大正的題刻,這是與南宋虔州提點坑冶鑄錢司和虔州錢監有關的唯一史跡。最為著名的題刻是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王陽明題詩:“清山隨地佳,豈心故園好。他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閔,洞云秋未掃。”
龍虎巖
龍虎巖,明代劉昭文亦題名同心巖,是一處丹霞洞穴,長約一百米,因有金龍和雙虎石雕而得名。雙虎因文革時破四舊被拔掉了虎牙和尾巴,意為鏟除資本主義的爪牙,切除資本主義的尾巴;金龍還保存完好,神龍見首不見尾,尾巴還在洞穴里;金龍和雙虎守護著中間的龍樹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整座雕像構成了一幅生動的《龍虎閑情嬉戲圖》。山巖上另外還有降龍、伏虎兩尊宋代羅漢像,他們則是龍樹王的左右協侍。此巖是景區中保存摩崖題刻較多的巖穴,也是通天巖摩崖題刻最豐富的巖穴,有“露天博物館”之稱。蔣介石1946年來到通天巖發現,這里樹木蔥郁,環境隱蔽,雖然露天潮濕,但里面卻極其干燥,于是在這里建了一個小型彈藥庫,以至于巖洞內部分題刻、造像真跡被毀。現在存留的部分題刻是根據邱啟賢先生1920年編印的《贛石錄》記載,于2004年修復。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欄目組錄制“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專題節目時,還來到通天巖拍攝當時看守彈藥庫的警衛室。
翠微巖
翠微巖在通天巖的西側,相距僅十數米,相傳為宋代隱士陽孝本隱居之所。巖壁之上刻有宋代虔州知州林顏、丞相蒲宗孟和陽孝本三人唱和的詩詞。這里還有通天巖最早的一品題刻,它雕刻于熙寧六年即1073年,距今已有900余年歷史。位于翠微巖的大肚彌勒佛造像,其題材特異,完成于南宋,是通天巖摩崖雕刻的終曲。沿忘歸巖、龍虎巖、翠微巖一線分布的單龕十八羅漢像是北宋晚期贛州慈云寺僧人明鑒經多方化緣而雕刻的,這組造像刀法精煉,個性鮮明,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精華所在。
廣福禪林
亦稱“廣福寺”。是一處依巖而建的佛教寺院。巖壁上層層排列宋代造像,其中最為精美的是一組華嚴三圣造像。造像兩側的峭壁上刻有五百羅漢浮雕群,現存267尊。從宋代起,這里就成為江南有名的佛教勝地,香火至今不斷。寺內巖頂有一天然石洞,據傳可以通天,贛南俗語“和尚心大吃礱糠”的典故即源于此處。明代嘉靖《贛州府志》記載:“山下崆峒如屋,山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通天巖的得名就緣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