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紅的燈籠掛起來,當璀璨的彩燈亮起來,春節的裝飾點綴著大街小巷,濃郁的年味開始在周圍彌漫。今天是農歷臘月二十三,不少地方稱這天為小年。都說“辭舊迎新小年忙”,這一天,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打掃衛生,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彩排。
南北方小年為何不是一天?
其實,對于小年到底是哪天,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在我國北方地區,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對過小年的日期,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意思就是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晉代名人周處寫過一部《風土記》,記錄了不少地方習俗與風土人情,其中提到:“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span>
有說法稱,傳統上的小年是在臘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拜灶王爺,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后來,隨著時間推移,北方地區逐漸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地區則多半把臘月二十四定為小年。
關于小年的傳說
小年是傳統的祭灶日。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習俗
作為春節的序幕開端,小年的習俗豐富而有趣。“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祭灶王
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爺上天專門“匯報”人間善惡,大年三十再回去,于是,民間就有了小年祭灶的習慣,人們會擺一些糖瓜、灶糖在灶王像前,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祈求來年平安順遂。
大掃除
掃塵土即為掃年,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各家各戶都會認真打掃房子、清除灰塵,窗明幾凈迎接新年,“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剪窗花
在所有準備過年的活動中,剪貼窗花是最流行的,窗花的內容可以是喜鵲登梅、燕穿桃柳,蓮(連)年有魚(馀)、和合二仙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心靈手巧的人們,剪出一張張雅致精巧的窗花,紅彤彤的紙上一剪一刀裁出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吃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無論是一家人一起,還是獨自在外,都要記得吃一晚熱乎乎的餃子,這樣才有年味兒。
吃糖瓜
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的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理發
俗話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在此期間,人們都要洗澡、理發,一身清爽迎接新年,也包含著“辭舊迎新”的意味。
古詩里的小年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K軾《縱筆三首》
面臉丹如朱頂鶴,髭髯長似綠毛龜。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間祭灶時?!獙O緯《獻壽》
二三鞭炮入窗來,訝覺新春序幕開。徑向鏡中辭舊我,一彈衣袖不徘徊。有夢飄搖東海東,年年照見小梅紅。憶來相報能何事,君自無心我自窮。自尋白酒佐清茶,卻道人生有路斜?!缎∧晁氖住?/span>
野店山橋策蹇驢,浩然聊喜遂吾初。童顏幾歲已辭鏡,胎發今朝還入梳。小甕漫營秋社酒,斷編閑理小年書。白云可笑猶多事,常向人間耐卷舒?!懹巍堵蒙崤碱}》
小年為寫游梁賦,最說漢江聞笛愁。今夜聽時在何處,月明西縣驛南樓?! 妒箹|川·漢江上笛》
插架馀殘歷,挑燈憶故鄉。年光蛇赴壑,羈旅雁隨陽。禁闕迎儺鼓,鄰街祭灶香。英雄須自力,容易鬢毛蒼?!獙O嵩《行都錢歲》
小年寄托著中國人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今年因疫情,許多人無法回家選擇就地過年,無論身在何處,家的溫暖和力量是不變的。今日小年,愿您和家人諸事順遂,平安喜樂。
你家小年是怎么過的?有什么習俗?可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