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道教中,素有“北青城,南真武”之說。真武山又名師來山、仙侶山、三臺山,位于宜賓市區西北隅,南俯金沙江,西連翠屏山,北瞰岷江,東眺長江,與宜賓三塔相對峙。
真武山集山水、樹木、文物古跡、三江自然景觀和翠屏山為一體的整體風景區,為名山洞府。真武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無量祖師,全稱真武蕩魔大帝。
他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
據說真武帝原為西漢皇太子,長大成人后,舍棄家國,到武當山修道,歷時42年,功成圓滿,玉帝封他“玄武真人”的頭銜。
宋時,為避趙玄明之諱而改稱“真武大帝”。明朝以后,在全國影響極大,中國近代傳統民間信仰尤為普遍。
真武山古建筑群,位于真武山上,始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至清中葉形成以道教宮觀為主,融道、釋、儒三教文化為一體規模宏大的建筑群。
由山腳至山頂修建石級,仿泰山分立中石坊三座名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至清代共有建筑20余處,號稱“川南道教名山”。
有人說這是仿自山東泰山,也有人說這是取材于湖北武當山,同時還借鑒了四川峨眉、青城二山和成都青羊宮等的設計思想。
更有人說真武山的設計構思囊括了國內眾多名山勝景的優勢,而特采各家之長,依山取勢、縱橫結合、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紅墻青瓦、翹角飛檐,有著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古建筑依山取勢,錯落有勢,且屹立岷江岸畔,四周古木參天,詩情畫意,宛若仙境。
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廟群以明代建筑為主,清代建筑為輔,集樓、殿、坊、廊、橋池、洞、臺為一體,是一組文化內涵豐富的明、清建筑實例。
1996年,真武山古建筑群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保存有望江樓、祖師殿、玄祖殿、無量殿、斗姆宮、三府宮、文昌宮以及牌坊等建筑,是川南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建筑精品,占地面積共3.33公頃。
古建筑中,玄祖殿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建筑面積156平方米,殿前有清建木石結構如意斗拱牌坊。祖師殿建于明萬歷九年(1581),建筑面積64平方米,殿前架石橋曰“謁仙橋”。
望不樓亦建于明萬歷九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培修,為抬梁式三重檐歇山頂,第二層設樓,建筑面積200平方米。
無量殿建于明代,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建筑面積約220平方米,殿后為郁姑臺,其上曾建有遇仙樓,今樓毀臺存;斗姆宮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清代曾予培修,由前、中、后三殿構成,建筑面積250平方米。
三府宮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建筑面積638平方米;文昌宮三重大殿始建于明隆慶初(1567),增修于清代,建筑面積876平方米;地姆宮建于清代,建筑面積108平方米。
清代以后,真武山部分廟宇改為佛道混用。民國時期,道教廟觀日漸別用,部分因年久失修而蕩然無存。
在20世紀40年代的抗日戰爭中,真武山宗教活動基本終止,廟群被辟為“榮軍二十教養院”,一度成為傷兵療養之地。
真武山道觀古建筑群歷經百年的風雨,文革期間處于外圍的部分殿宇被毀,保存下來的主體建筑“祖師殿、玄祖殿、三府宮、文昌宮”等共計三宮十一殿,并保留有放生池、月耳池、楊戩洞、郁姑臺、仙侶洞及三十余座地下建筑(兩漢崖墓)。
真武山已有400多年歷史,古建悠然,歷史燦然,儼然已挺拔成了一座川南文化名山。真武山承載著仙靈之氣,帶著歷史的滄桑,引導現代人回歸雅士生活的寄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