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曾用名“萬安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接臺商投資區和洛江區的一座橋梁,位于洛陽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四大名橋”之一。
洛陽橋的簡要介紹
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年至1048年),泉州人李寵在洛陽江中建造幾個石墩,架上木板,作為浮橋,常被風浪沖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陽橋建橋工程。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陽橋前后歷六年之久,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然而,在江水浪潮間,橋常遭天災人禍破壞,因此洛陽橋重修興筑的次數不勝枚舉。幸運地是,雖經數次修葺,古橋上至今仍然保存著石亭、石塔、祠廟、歷代碑刻等,承載著過往印記和文化故事。
洛陽橋位于哪里
洛陽橋位于福建省泉州臺商投資區南側,洛江區北側,北起蔡襄路、昭陽路、江城路交匯口,上跨洛陽江出海口,南至橋南街、堤岸路交匯口,是中國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橋。
洛陽橋的名稱由來
據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社會動蕩,戰亂不斷,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同化并引導了當地人。
而遷移至此的,多為洛陽人士,因見此地的山川地勢頗似洛陽,于是將此地取名為洛陽,此江改名為洛陽江,修成的橋也就叫做洛陽橋了。這里至今仍叫洛陽鎮。
洛陽橋的特點
一是筏形基礎
洛陽江水江濤洶涌,近千年前的中國橋梁工程師們,就是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首創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所謂“筏形基礎”,就是用船載石沿著橋梁中線拋下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橋墩。洛陽橋橋墩全中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沖擊。
二是種蠣固基
為了鞏固橋基,在基石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
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福建自洛陽橋興建成功,泉漳兩地相繼修成“十大名橋”,為橋梁技術開辟了新紀元,致有‘閩中橋梁甲天下’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