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下簡稱《呂書》)為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集體編撰而成。這部著作雖然以探討治國安邦、選賢任能等為主,為秦國統一天下、治理國家奠定了基礎,但其中有不少篇章是專門討論養生的,其養生思想,博采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重己》、《貴生》、《情欲》、《盡數》、《先己》、《仲夏》、《孝行》、《本味》、《達郁》、《侈樂》等篇,都有養生方面的論述。
綜觀《呂書》,其養生的基本觀點是:愛惜身體,保全生命。曰:“大凡做事的根本,一定要首先保養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身體”,“把保全生命作為要務”。愛惜身體,保全生命的基本方法就是趨利避害——“有利于生命的就取用,有害于生命的就舍棄”。具體闡述為:
一、毋嗜外物
《呂書》認為,外物是影響人的健康與壽命的重要因素。指出:“人本來是可以長壽的,是外物使他迷亂,人無法獲得長壽,”所以,“不應該損耗生命去追求它。”并針對某些外物損害健康之弊,作出形象而深刻的比喻:“出門乘車,進門坐輦,務求安逸舒適,這樣的車輦應該叫做‘招致腳病的器械’。吃肥肉、喝醇酒,極力勉強自己吃喝,這樣的酒肉應該叫做‘腐爛腸子的食物’。迷戀女色,陶醉淫靡之音,極盡享樂,這樣的美色、音樂應該叫做‘砍伐生命的利斧’”。以告誡人們毋嗜外物。
二、節制嗜欲
《呂書》把嗜欲看做是健康的大敵。提醒人們:“如果放縱其心而不約束,就會被嗜欲牽制,如果被嗜欲牽制,就必定危害身心了……世俗的君主放縱情欲,他們耳朵的欲望不可滿足,眼睛的欲望不可滿足,嘴巴欲望不可滿足,以致全身浮腫,筋骨積滯不通,血脈阻塞不暢,九竅空虛,全都喪失了正常的機能。到了這個地步,即使有彭祖在,也無能為力。”這些教訓證明,“日日夜夜地追求這些東西,幸運地得到了,就放縱自己,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禁,這樣,生命怎么能不受傷害?”
三、學會適中
《呂書》曰:“陰寒、寒暑、燥濕、四時的更替、萬物的變化,沒有一樣不給人帶來益處,也沒有一樣不給人產生危害。終其天年的關鍵在于避害。什么叫避害?過甜、過酸、過苦、過辣、過咸,這五種東西,充滿形體,生命就受到危害了。過喜、過怒、過憂、過恐、過哀,這五種東西與精神交接,生命就受到危害了。過冷、過熱、過燥、過濕、過多的風、過多的雨、過多的霧,這七種東西搖動精氣,生命就受到危害了。”因此,“大凡保養,是要看到不適中的情況,并使生命處于適中的環境。能夠使生命長期處于適中的環境,生命就長久了。”
四、注重運動
《呂書》十分強調:生命在于運動。書曰:“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于不斷運動的緣故。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形體不活動,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氣就滯積。滯積在頭部就造成腫疾、風疾,滯積在耳部就造成聾疾,滯積在眼部就造成盲疾,滯積在鼻部就造成鼽(鼻塞)疾、窒疾,滯積在腹部就造成脹疾、痔疾,滯積在腳部就造成痿疾、蹙疾。”“水郁結不暢就會變污濁,樹郁結不暢就會生蛀蟲,草郁結不暢就會枯死。人身共有三百六十骨節九竅、五臟、六腑。肌膚應該讓它細膩,血脈應該讓它通暢,筋骨應該讓它強壯,心志應該讓它平和,精氣應該讓它運行。病痛的滯留,惡疾的產生,是因為精氣的郁結。”精氣通暢,“病痛就無處滯留,惡疾就無法產生了。”
五、科學飲食
《呂書》尤其講究飲食的科學性。提出:“凡飲食,不要滋味過濃,不吃厚味,不飲烈酒,厚味、烈酒是招致疾病的開端。飲食能有節制,身體必然沒災沒病。飲食的原則,要保持不饑不飽的狀態,這樣,五臟就能得到安適。”“飲食不求豐盛珍異,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處于氣不通暢的狀態下想求得長生,辦得到嗎?”呂書對于飲水與健康的關系有較全面的認識。指出:“凡味之本,水為最始”。凡炮制藥物,烹飪饌肴,釀酒烹茶,煮粥燒飯,要識水性,選好水以用之。才能有利于人的營衛氣血,否則,有害健康。如:“含鹽及其它礦物質少的水,易禿發或生頸瘤;含鹽及其它礦物質過多的水,易腳腫或痿蹙;辛辣的水,易生癰疽;苦澀的水,易患雞胸或駝背;只有甜美的水,才有利于美麗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