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古建中國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幸福團圓。
元宵又稱上元節。“宵”指晚上。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的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后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的年味活動推到高潮。
各朝代的元宵節
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在歷史的車輪中的,元宵節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
東漢明帝時,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觀燈的習俗,明帝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
唐朝,國力空前強大,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制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宋朝時,元宵節是一個狂歡的節日。這一天,婦女賞燈游玩,通宵達旦,沒有了“男女之別”,男女混淆游玩。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道: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宋朝的元宵節,賞燈五天,人們逛燈市,猜燈謎,人們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明朝時,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升平。
清朝時,民間燈會盛行,燈火璀璨,且精致奇幻。
元宵習俗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20]鬧花燈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猜燈謎又稱燈謎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元宵節詩句
《生查子·元夕》——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元夕影永冰燈》——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里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
《十五夜觀燈》——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京都元夕》——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
正月十五元宵夜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在古代,元宵節還有“中國情人節”的別稱。絢麗的燈光,熱鬧的街市,還有極致浪漫的回眸和邂逅。